江西景德鎮(zhèn)是中國陶瓷古鎮(zhèn),素有“瓷都”之稱,產(chǎn)品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青花瓷、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zhèn)四大傳統(tǒng)名瓷,同時還有被譽為景鎮(zhèn)鎮(zhèn)第五朵金花的古雅彩。
漢族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珍品,是盛行于唐代的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它吸取了國畫、雕塑等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主要分布在西安和洛陽。
紫砂器(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chǎn)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名壺有樹癭壺、中華龍壺、冰心道人壺、二泉銘壺、覆斗式壺。
亦作“瑠璃”,用各種顏色的人造水晶為原料,采用古代青銅脫蠟鑄造法高溫脫蠟而成的水晶作品。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輪美奐;其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目前國內琉璃制作較有名的團隊是漠源文化、琉璃工房、人立琉璃等。
明代景泰年間制作最為精美,故稱“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嵌琺瑯”。在銅質胎型上,用柔軟扁銅絲掐成花紋焊上,把琺瑯質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F(xiàn)代景泰藍產(chǎn)地以北京為主。
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chǎn)。鐵畫是以低碳鋼為原料,采用中國畫章法,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畫面明暗對比鮮明,立體感強。代表作品是《迎客松》和《長征》詩詞巨型鐵畫。
又叫細金工藝,主要用于皇家飾品的制作,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取得金碧輝煌的效果?;ńz鑲嵌工藝只留存于北京、成都兩地,北京花絲鑲嵌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的特色。
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作漆器時,以木、竹蔑、麻布等為胎骨,然后以漆涂其外表,干燥后即可使用。中國四大漆器包括福州脫胎漆器、揚州漆器、平遙推光漆器、成都漆器。
絲織物14大類中的一類,指經(jīng)緯絲無捻或加弱捻,采用先染后織,有多種色彩花紋的絲織物,以經(jīng)面緞紋為地組織緯起花的提花絲織物,外觀瑰麗多彩,花紋精細高雅。中國四大名錦有南京云錦、成都蜀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
又稱絲繡,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xiàn)力的藝術品?!八拇竺C”包括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其中蘇州的蘇繡和緙絲最為盛名。
抽紗工種的一種,亦指刺繡的一種針法。也稱“挑織”、“十字花繡”、“十字挑花”。其中湖北黃梅挑花發(fā)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在中國挑花工藝發(fā)展史中占主導地位。
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等。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采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制成,一般可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形式。江蘇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chǎn)地。
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xiàn)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xiàn)特殊的“冰紋”。貴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
產(chǎn)地主要在江淮一帶。每一個結從頭到尾用一根線編結而成,每個基本結又根據(jù)其形、意命名,其外觀對稱精致,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tǒng)吉祥飾物,代表著團結幸福。
亦稱香球、佩偉、香囊,里面填充具有芳香除濕功效的中藥材粉末,外表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佩戴在服飾上不僅美觀,其香氣亦有防病強身、清爽神志之功效。代表的有甘肅慶陽和云南,又以慶陽香包最具特色。
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像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zhèn)、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等的木版年畫都久負盛名。而撲灰年畫只有山東高密一地存在。
又稱火筆畫、烙花,用一種特制鐵筆在扇骨、木制家具及紙絹等上面烙制成的漢族工藝畫,后來單一的手工烙筆改為電烙筆,并可隨意調溫,從而發(fā)展了烙版等工藝。在河南、廣東、江蘇和浙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起源于畫鼻煙壺。內畫的畫法是以特制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致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內畫藝術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內畫水平最高。
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南方代表的有沔陽剪紙、佛山剪紙、福建剪紙、揚州剪紙、浙江剪紙。北方代表的有海倫剪紙、蔚縣剪紙、慶陽剪紙、山西剪紙、陜西剪紙、磁性剪紙、山東剪紙。
工藝木雕有陳列、擺設在桌臺等供人觀賞的藝術品,也有宮燈、鏡框、筆架、筆筒等具有實用價值的工藝品。中國四大木雕包括浙江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潮州金漆木雕。
也稱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明末至清乾隆期間的竹雕作品最為珍貴。竹雕流派有嘉定派、金陵派、徽派、浙派。其中,中國竹雕雙璧是嘉定竹刻和金陵竹刻。
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目前牙雕制作為廣州、北京、上海、南京四個主要地區(qū)。(國際上規(guī)定任何國家不得銷售象牙及象牙制品,今以其他材料替代)。
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用。有制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清玩。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浙江,河北石家莊,遼寧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用各種可雕、可刻的石頭,創(chuàng)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主要集中在福建、河北、北京、山東、浙江等地。其中福建惠安、浙江溫嶺、浙江青田、河北曲陽被人們稱為中國的四大石雕之鄉(xiāng)。
國古代漢族建筑雕刻藝術及青磚雕刻工藝品,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磚雕主要流派有:北京磚雕、天津磚雕、山西磚雕、徽州磚雕、蘇派磚雕(蘇州磚雕)、廣東磚雕、臨夏磚雕(河州磚雕)。
中國書法必備用具。甘肅臨洮的洮河石洮硯、廣東端州的端石端硯、安徽歙州的歙石歙硯,山西的澄泥硯并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紅絲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
玉石經(jīng)加工雕琢成為精美的工藝品。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玉雕界只有南工和北工之分。而今中國有四大玉雕流派,分別為海派工雕(上海地區(qū))、揚派工雕(揚州地區(qū))、北派工雕(北京地區(qū))以及南派工雕(廣東地區(qū))。
甘肅省酒泉市的漢族傳統(tǒng)工藝。是一種玉制的餐飲工具,酒泉玉按顏色可分為墨玉、碧玉、黃玉,都可用來制作夜光杯。夜光杯的紋飾乃天然形成,其墨黑如漆、碧綠似翠、白如羊脂。其具有耐高溫、抗低溫的優(yōu)點。
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俗稱“彩塑”、“泥玩”,發(fā)源于寶雞市鳳翔縣,流行于陜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泥塑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張”,南方有無錫惠山泥人。
用竹條篾片編成的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主要產(chǎn)區(qū)有浙江東陽竹編,浙江嵊州竹編,四川道明竹編,四川青神竹編,江西瑞金竹編,福建竹編等。瓷胎竹編產(chǎn)品只有四川生產(chǎn)。
利用草編成各種生活用品,如提籃、果盒、杯套、盆墊、帽子、拖鞋和枕、席等。主要產(chǎn)區(qū)有山東、浙江、廣東、河南等地,其中浙江為中國的草編生產(chǎn)基地,此外,四川的棕編,浙江的麻編以它們的傳統(tǒng)特色著稱于世。
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品種主要有鞋、扇、包、帽、墊、盒、玩具等類。以四川新繁棕編和湖南棕編玩具最負盛名,此外,貴州塘頭棕編提籃、浙江武義棕繃亦很有名。
產(chǎn)于福建永春。用特制裁刀將宣紙上繪好的圖畫裁成2mm寬的細紙條,頭尾不斷,作為經(jīng)紙條;又將白色宣紙切成相等的細紙條作為緯紙條;然后,用特制織機經(jīng)緯交穿,織成紙痕縱橫的紙織畫;最后填補顏色。
主要材料是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棕櫚葉、蒲草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制扇技藝有江蘇蘇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記扇子、重慶榮昌折扇、四川自貢龔扇、廣東新會葵扇、湖州羽毛扇。
起源于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以傳統(tǒng)國畫為常見題材,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有名的油紙傘有四川瀘州油紙傘、浙江余杭油紙傘、江西甲路油紙傘、湖南長沙油紙傘。
浙江省杭州市的漢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取自杭州天竺山一帶的細竹制成,質地良好,散發(fā)著淡淡竹香,筷身上往往印有妙筆丹青,既美觀又實用,洗滌非常方便,且價廉物美,富有地方特色而馳名國內外。
全稱“西湖竹骨綢傘”,浙江省杭州西湖特產(chǎn),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稱。傘面采用杭州絲綢,采用印染、刺繡等方法,繪有西湖十景、花卉等,有大紅、棗紅等二十幾個品種,具有外型美觀、選料講究、設計精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