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風俗習慣】回族為什么不吃豬肉 回族飲食禁忌
回族人為什么不吃豬肉溯源
《古蘭經(jīng)》上記載回族的祖先元朝前還吃豬肉。后來發(fā)生了一些令人深省的事,一家回民養(yǎng)有母豬一只公豬三只,因為逢喜事,回民殺掉了三只公豬,和族人飽食一餐,半夜回到家上床睡覺,忽然看到母豬流著淚跪在地下拜三拜后離去,回民瞬間酒醒,連忙跟蹤。跟到先人墳墓。不見了豬的蹤影,第二天回民回去告知村民,村民信以為真,來到祖先墳墓前,發(fā)現(xiàn)墳墓上有土被松開的痕跡,村民猜測 豬定是認祖歸宗。所以禁止所有回族子孫吃豬肉。當然這也是一個傳說。
回族人自敘為什么他們不吃豬肉
我是回族,首先,強調(diào)一下,豬,沒有救過我們祖先,豬,更不是我們祖先!,曾經(jīng)就有位老師,在她的課堂上就說“就像回族不吃豬肉因為豬是他們的祖先”……
在古蘭經(jīng)第六章一四五節(jié)中提到“血、豬肉、自死的、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你們可以吃真主所賜給你們的佳美的食品,當感謝真主,如果你們只敬拜真主,那么他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流血、豬肉,以及誦真主以外的名義宰的……你們不要信口胡謅說∶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假借真主之名而造謊,造謊者決不能成功?!保ü盘m經(jīng)16章116節(jié))“有正信的人們?。∧銈兛梢猿晕屹n你們的佳美的食品,當感謝真主,如果你們只敬拜真主,那么,真主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流血、豬肉,以及不念真主之名所宰殺的……?!?/span>
(古蘭經(jīng)2章172——173節(jié))伊斯蘭飲食規(guī)定以佳美為原則,所謂“佳美”除一般通常理解的色、形、味或營養(yǎng)滋補外,更主要的是指該食物的“潔凈與性格”穆斯林是講“衛(wèi)生與衛(wèi)性”的,正可謂“食以養(yǎng)性”。舉凡食草類動物其性善,其食潔,如牛、羊、駝等。
而尖齒、獠牙的食肉類動物或食腐尸、腐食之動物其性貪、惡,其食污,如豬、狗烏鴉等 所以,回族不吃的肉有很多,豬肉、蛇、驢、狗,都不能吃. 豬肉不過是我們禁食食物中的一個。
回族飲食禁忌:
禁食血液: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視動物傾流出來的血液為污穢不潔之物,并在《古蘭經(jīng)》中明載禁食。故回民屠宰行可做血腸出售,但不自食。
禁食豬肉:回回等信仰伊斯蘭教諸民族的飲食禁忌之一。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傳布伊斯蘭教時,把禁食豬肉作為教規(guī),視豬肉為污穢不潔之物。《古蘭經(jīng)》中,有禁食豬肉的經(jīng)文,稱為哈拉目(阿拉伯語,意為禁忌)。伊斯蘭教傳人中國后,這一禁食習俗同時傳人。
禁食自死物: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視自死物為不潔之物,故禁食。
禁食非反芻畜:回族飲食禁忌之一?;刈褰丑H、馬、騾等非反芻動物的肉,也禁食食肉類動物如貓、狗的肉。
禁食猛禽猛獸: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不僅視猛禽猛獸及怪獸怪魚為不潔之物,而且認為其性兇殘、暴戾、性惡,人如食后會移性,故嚴格禁止。
回族能吃的肉只能是食草動物(兔子),具有反芻現(xiàn)象的動物(牛羊駱駝鹿),海鮮(魚蝦等),鳥類(雞鴨鵝鳥)。中國56個民族里,回族、撒拉族、維吾爾族、東鄉(xiāng)族,哈薩克族等,就連云南的傣族里都有部分是“回傣”,最少有10個民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也就是說有10個民族都不吃豬肉、蛇肉、驢、狗。但是由于漢族人以豬肉為主,所以大部分漢族人就以為回族不吃的只有豬肉,其實完全是誤解?;刈宀怀缘娜夂枚嗟模〔⑶遥绻强梢猿缘娜?,必須要回民自己宰殺掉才可以食用,這洋的食品才能叫清真食品。所以回民能吃的只有清真的肉類。
事實上,不吃豬肉并不是穆斯林的專利,也不是《古蘭經(jīng)》首倡禁止。往上追溯五千多年,綜觀各宗教及文化,人類為何普遍厭豬、禁豬呢?擬從以下幾方面談起: 一、貌丑、怪異,性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語言在形容人貌丑、懶散、愚笨等方面都用“豬”字形容。就連我們周圍的有些人,在說某個人太笨的時候,也都開玩笑似的說“某某人太'豬'了?!?/span>
二、喜污穢。其生活區(qū)域骯臟不堪,食用的飼料也是污穢的,難與食草類動物相比;
三、性惡無常。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豬一旦餓極連所生豬崽也照食不誤。一般動物,即便小鳥也會與飼養(yǎng)它的人建立某種感情,義犬救主等動物助人的故事廣為人知,但豬卻有時連飼養(yǎng)它的人的嬰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現(xiàn)象,其性較之虎狼有過之而不及。
四、亂倫交配。幼豬一旦到發(fā)情期,有的會同生養(yǎng)他的母(公)豬交配,繁衍后代無上下、尊幼之分,在一般動物中也鮮有此事。
回族的風俗習慣
宗教
回回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故其風俗習慣大都與此有密切聯(lián)系。
根據(jù)伊斯蘭教教義,宇宙的最高主宰是“安拉”?!鞍怖睗h譯意為“真主”?!罢嬷鳌笔仟氁粺o二的,既無所不在,也無始無終。宇宙中除“真主”外,不再有任何其它神。因此,大多數(shù)回回人都把“真主”作為自己的唯一信仰。
回回人因崇奉伊斯蘭教,故在回民聚居區(qū)內(nèi),一般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由教長主持寺務,并管轄聚居區(qū)內(nèi)回民的宗教庶務,收集“天課”,俗稱之為“教坊”?!敖谭弧迸c“教坊”間是平等的,沒有從屬關系。清真寺既是回民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其所管轄聚居區(qū)內(nèi)回民從事社會活動的場所和單位。
依照《古蘭經(jīng)》規(guī)定,凡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都必須遵照《古蘭經(jīng)》和《圣訓》行事,《古蘭經(jīng)》是所有信仰伊斯蘭教教徒的經(jīng)典、行動準則,《圣訓》則是注解,其中也包括穆罕默德的議論、行為以及得到穆罕默德許可或默認的種種事實;還要按規(guī)定完成五項功課:念、禮、齋、課、朝。
念,包括2項內(nèi)容:一是從小就要念會“清真言”?!扒逭嫜浴惫灿腥洌涸馐恰叭f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欽差”。就是說,要信主認圣,否則便失去“以麻尼”(信仰),不能成為穆斯林;二是要遵從真主所命令的一切,念《古蘭經(jīng)》,按《古蘭經(jīng)》所說的去做,堅定認主從圣的信念。念是五功之首,也稱為“作證”。
禮,又稱拜功。每日需五次面向天房,向“安拉”叩拜。每次禮拜之前,要先“小凈”(洗臉、鼻、手和腳)或“大凈”(洗全身)。進行禮拜時,除贊念真主外,“毋外慮,毋旁顧,毋搔手,毋舉足,毋作聲”,“神存心臨,內(nèi)粟外競”,“故犯者復禮(犯禮)”。按規(guī)定,做禮拜分別定于寅、午、申、酉、亥。又稱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宵禮。晨禮須在天亮時進行,四拜;晌禮約在午后一時,十拜;晡禮在日落前約一箭高時,四拜;昏禮在日落后紅霞未散之時,五拜;宵禮在紅霞散盡至中夜之間。每七日一大拜,稱“主麻”,又叫“聚禮”。“聚禮”定于星期五中午至午后一時舉行,為集體聚拜,寓有聯(lián)絡之意。舉行“聚禮”時,至禮拜寺大殿前,要先脫鞋,禮拜時要五體投地。
每年舉行兩次會禮。一為“開齋節(jié)”,一為“古爾邦節(jié)”?!伴_齋節(jié)”又稱“大節(jié)”、“大年”、“大聚”,是伊斯蘭教三大節(jié)日之一。每年于伊斯蘭教歷十月舉行。節(jié)前,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向窮人發(fā)放“開齋捐”,粉刷房屋,打掃院落,并著盛裝到清真寺或郊外聚會。會禮時,要先向阿訇道安,接著互道“色倆目”。儀式結(jié)束后,再由阿訇率領,集體游墳掃墓,或各家各戶掃墓,為逝者祈禱?!肮艩柊罟?jié)”又稱“宰牲節(jié)”、“獻牲節(jié)”、“大會禮日”。它也是伊斯蘭教三大節(jié)日之一(另一是“圣紀節(jié)”,是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紀念日)。一般定于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舉行。先會禮,后宰牲。家境好的要宰羊,富有的宰牛、或駱駝。駝為大牲,牛為少牲,羊為配牲。宰牲時,牛羊糞便、血液及食后骨頭需深埋,不得隨便丟棄。
日禮可以獨禮,越時可自補,聚禮、會禮不能獨禮,越時不能補。婦女不能參加會禮。
齋。就是戒食、色,謹嗜欲,減寤寐。凡穆斯林男女(男12歲以上,女9歲以上),每年都須封齋一月。在封齋期間,每天在東方未發(fā)亮以前吃喝,透亮后停止,直至太陽下山后才能復食。齋月的終期,“以見月為度”。一般是29天、或30天。若封齋28天見月,也開齋,但過后需補齋一日。如未見月,則繼續(xù)齋戒,但一般不超過3天。孕婦、乳媼、病人、旅行者、年老體弱者、經(jīng)期婦女、傭工,不必封齋,但過后需補齋。
課,又稱“天課”,是伊斯蘭教上層向教徒征收的一種課稅。原是為了調(diào)和貧富之間的對立,勸說有錢人向貧苦人進行施舍,是一種自愿的捐助,后發(fā)展成為伊斯蘭國家的一項制度。依據(jù)教法規(guī)定,凡有資財?shù)?,每年應交納其財產(chǎn)的1/40,商品和現(xiàn)金交納2.5%,農(nóng)業(yè)稅為5%—10%。中國穆斯林按定制納“正課”較少,但要根據(jù)家境情況交納“學糧”。金天柱《清真釋疑補輯》記載,凡積銀至14兩者,便謂之滿貫,應交納小麥半升或大麥一升。不交納米麥,亦可折錢,課稅定額,實際上并不完全劃一,地區(qū)不同,其稅額也各有區(qū)別。
朝,是指朝覲。又稱朝“克爾白”、“朝天房”?!翱藸柊住?,漢譯意為“立方體形的房屋”。“朝克爾白”,是穆罕默德徒都麥加城第6年后開始的。因在麥加城中心有一座圓形長廊“禁寺”,寺中心有座方形石殿,石殿東南有一圓形黑隕石,被視為圣物。據(jù)傳,該殿是由阿丹依天上原形修建的。公元623年,穆罕默德根據(jù)阿拉伯人的傳統(tǒng)習慣,將其定為教徒朝拜方向后,從此便成為世界穆斯林朝拜中心。
朝覲是每個穆斯林的宗教義務。一個穆斯林倘一生能朝覲一次,既是一件善功,又可獲得“漢志”(又稱“哈只”)稱號。因此,許多穆斯林對朝覲都很重視。凡有條件的人,都紛紛前往。無條件的,則在原籍沐浴聚禮、宰牲紀念。如凱林的父親就兩度去過麥加,鄭和的祖父和父親,也相繼到過麥加。④據(jù)江應梁《滇甫沙甸回族農(nóng)村調(diào)查》說,該村解放前去過麥加朝覲的男子有100余人,婦女10余人,至有一門4“哈只”,兩代6“哈只”者。
崇“五典”,也是回回人的重要傳統(tǒng)習俗。所謂“五典”,就是孝順父母,夫妻互愛,長幼互敬,兄弟和睦,朋友忠信。“五典”,是中國伊斯蘭教學者根據(jù)《古蘭經(jīng)》和“圣訓”,吸收儒家思想而概括出的5條義務。后來漢學派還將其作為宣教的指導思想。
婚姻
依據(jù)伊斯蘭教法規(guī)定,成年男女可以自由擇偶。但在廣大農(nóng)村中,大多數(shù)人實際上還是父母作主。未成年先訂婚的現(xiàn)象也很普遍。訂婚須按一定的程序進行。首先是“立主親”。
“主親”由男方宗族或至親戚友中老成者并與女方相識或往來者組成,從中進行說合。一旦婦方同意,即可進行“納聘”,聘金或以牛、羊、馬、騾,或以金銀、衣物、釵釧、食物等。依據(jù)伊斯蘭教規(guī)定,女方向男方索取聘金,應依據(jù)男方經(jīng)濟狀況而定,不能有過高要求。但在現(xiàn)實中,買賣婚姻的現(xiàn)象仍然很嚴重。劉智《天方典禮》就曾對當時存在的買賣婚姻進行強烈譴責。據(jù)說解放前泉州地區(qū)回民的訂婚禮品,一般是黃金戒指2個,富?;孛瘢瑒t加金項鏈一條、手鐲一對。此外,還加精制“油香”或“油酥花繭”、“油酥脆花”及布匹等物。在滇南農(nóng)村,聘金一般分為三等:一等谷2石,二等1.5石,三等1石,外加新衣料4襲。衣服首飾,視男方家境貧富而定。富裕之家,于娶前一日,還要送牛一頭,窮因者則要送牛脯肉2塊。按規(guī)定,自由民可以同時娶2—4名妻子。但實際上,多數(shù)還是一夫一妻制。結(jié)婚要有同教公證人證明,方符條件。舉行婚禮時,要請阿訇主持儀式?;槎Y一般選擇在“主麻日”。
回回人一般都很少離婚。但如果實在不能在一起生活,只要任何一方說三聲“不要你”,便構(gòu)成離婚條件。離婚如果由女方首先提出,而男方不同意,則不能離婚。若男方表示同意,女方非但不能分享共有財產(chǎn),還要退還彩禮(或稱“討休錢”)。如果男方提出離婚,女方不同意離婚,經(jīng)調(diào)解無效時,女方可以不退還聘金,夫妻離婚后,若雙方都后悔,仍可復婚。但婦女離婚后,則須等3個月后再改嫁。
回回人一般只與同教人結(jié)婚?!豆盘m經(jīng)》規(guī)定:“你們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婦女,直到他們的信道。”“你們不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以物配主的男人,直到他們信道”。劉智《天方至圣實錄》云:“擇配以三:教門也,根基也,貧富相等也?!彼^“教門”,就是說要與信仰相同的人成親,不要與信仰不同的人成親。若要與外教人結(jié)親,則須先使對方改奉伊斯蘭教。在歷史上,凡是回男娶漢女的,女方大都隨夫改奉羅斯蘭教。凡是回女嫁漢男的,漢男也多改奉伊斯蘭教。前述李贄二世祖林駑,就是因娶“色目女”而成為回回的。不過漢男娶回女的較少,回男娶漢女的則隨處可見。
由于傳統(tǒng)習慣影響,加上統(tǒng)治階級挑撥離間,回、漢隔閡,以致在有些地區(qū)出現(xiàn)不同輩結(jié)親或親上加親現(xiàn)象,致使人口發(fā)育和生理素質(zhì)受到嚴重影響。例如在泉州一帶,就有同胞姊妹嫁后成兄嫂、弟婦的。也有在家是姐妹,嫁后成叔母、侄婦的。至于姑、姨表結(jié)親現(xiàn)象,更是屢見不鮮。在甘、青地區(qū),舊社會由于受門宦制度影響,教派與教派、門宦同門宦之間,也有不通婚的。如伊里瓦尼派與各門宦不通婚,而賽來奉耶派,又與伊里瓦尼派不通婚。結(jié)果,使結(jié)親范圍更加縮小。
喪葬
回回人提倡薄葬。當人病危將死時,便要請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討白”,意謂懺悔詞,以向“安拉”表示“悔罪”。當其咽氣后,則要將“買提”(尸體)置于廳堂中的床上,將原有衣服脫去,用凈水加以洗濯,并用白細布自下而上包裹,然后盛入木匣,送往埋葬。葬時由參加送葬群眾站“正那則”,意謂代亡人拜主。但禁止排列供品敬奉。自病人咽氣之日起至送葬,遺體一般不得過3日。3日內(nèi)死者家屬不動煙火,吃食俱由親友鄰居贈送。按伊斯蘭教規(guī)定,死亡是真主賜福往天堂,俗稱“歸真”;故親屬不得悲哭。行土葬,一般都葬于公共墓地中。送葬時,要以錢散給貧人,謂之做好事。富者多散,貧者量力而行。葬后7日、40日、100日、周年、3年,及生、逝之辰,均行紀念之禮。
回回禁忌
禁忌:食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吃蒸饃和烙餅等時用嘴咬;在所用水井、水塘用手取水;將取水器中水倒回井和水塘;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和蔬菜;在果樹下、水溝旁及河邊大、小便;在人前袒胸露臂;在背后議論和誹謗別人;算卦、相面和賭博;放高利貸、偷盜和搶劫;崇拜偶像等等。
其它
回族人民除本名外,每人都有一個經(jīng)名。凡孩子出生或滿月時,俱要請阿訇給小孩取經(jīng)名。在陜、甘、青和新疆等地,還要舉行命名儀式,請阿訇念經(jīng)。親友們要攜帶禮物祝福。當孩子長到4歲又4個時辰時,要由家長帶領到清真寺去學一次阿拉伯文字母,稱之為“贏學”。男孩12歲、女孩9歲時稱“出幼”。男孩出幼要舉行“割禮”,即割去陰莖上的包皮,以便“大凈”和“小凈”時容易洗干凈?!俺鲇住焙笠凑找了固m教規(guī)定,按時禮拜和在清真寺里學經(jīng)文。如遇有吉兇諸事,須請阿訇誦經(jīng),謝以銀錢,“謂之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