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民族建筑特色 云南省標志性建筑
云南特色建筑
“昆明老街”——昆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唯一保留下來的一片原汁原味的老街區(qū),是昆明市面積最大、保存清代和民國時期特色民居建筑、商鋪建筑最多的片區(qū),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老昆明情感價值
昆明老街經(jīng)歷了900多年世事滄桑,900多年文化積淀,蘊涵了過去歲月的豐富信息。昆明老街既是昆明城內(nèi)保存最完美和目前僅存的老街區(qū),也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標志之一。
昆明老街的歷史可追溯到大理國時代,經(jīng)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建立到今。現(xiàn)今尚存的昆明老街的格局,就是從清代康熙年間云貴總督在此建署而逐步開始形成 的,現(xiàn)存昆明老街的建筑,主要反映了民國時期的歷史風貌。一批近代建筑的插入和私人豪宅的新建,為昆明老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白族人自古以來便廣泛傳承繪畫雕刻等藝術(shù),作為裝飾畫到墻上 。白族屋頂上的繪畫一直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之一,簡潔明快并富有內(nèi)涵。
白族的民居建筑藝術(shù),是白族人民根據(jù)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所作的杰出創(chuàng)造,充分反映了白族勞動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審美追求。散布在蒼山洱海之間的白族村寨, 青瓦白墻,綠樹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諧,宛如一幅優(yōu)美的水墨山水畫。再配上村寨周圍美麗的田野,構(gòu)成了白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家園。
白族民居向來為海內(nèi)外建筑界所重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布局嚴整實用,粉墻黛瓦的院落無論是木雕、施彩、石刻、泥工絲毫不遜江南園林與北國 大宅。街市中烤乳扇香味飄過扎染布的店肆,步行在石板路上,目之所及,都感到一種文化的震撼。
白族在云南算是一個比較富裕先進的民族,經(jīng)商頭腦很好,思想 很開明,由于和漢族溝通往來多,所以都基本漢化了,文字也都用的是漢字。白族有兩大愛好:一是崇尚白色,不僅民族稱為白族,而且建筑物基本是以白色為主 調(diào),男女老少的穿衣戴帽也多為白色。白色象征著潔凈,更意味著純潔無暇。白族樸實好客,非常愛美,他們的第二大愛好是愛花,家家戶戶種花,房前屋后遍植花 木,一年四時花開不斷,香飄萬里。
傣族竹樓是另一種干欄式住宅。云南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地區(qū),這里的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北部為山地,東部為高原,西部卻為平原。全區(qū)氣候差別也大,山地海拔達1700米,屬溫帶氣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屬亞熱帶氣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經(jīng)屬于熱帶氣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qū),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qū)分。所以在這里,桿欄式建筑是很合適的形式。由于該地區(qū)盛產(chǎn)竹材,所以許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稱為竹樓。
摩梭人的房屋結(jié)構(gòu)一般為四合院,全用圓木做成,摩梭人稱它為“私魯魚垮”, 意為木頭房,也叫木楞房。房屋正房中間為老人房,即“老祖母房”,老祖母是摩梭家庭中身分地位最高的長者,掌管著家庭的財政和決策權(quán)。老祖母房集臥室、客 廳、廚房為一體,房里有兩根重要的房柱,左柱代表男,右柱代表女,男柱右側(cè)一個佛臺,摩梭家庭稱它為“司土”,即“房心佛”。房內(nèi)正中墻壁上掛有一塊火神 牌,它象征著母系家庭象火一樣的旺盛,是家庭里的吉祥物。木楞房的庭院當中,熱情好客的摩梭姑娘已經(jīng)開始了載歌載舞。
佤族寨的門頭上方懸掛著三個碩大的牛頭。牛在佤族的生產(chǎn)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佤族先民是以牛頭多來顯示富貴的,而佤族地區(qū)盛行的“剽?!被顒又两袢允秦糇遄顬槭⒋蟮淖诮袒顒?。
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居住在向陽的山腰,依傍山勢建立村寨。
蘑菇房造型美觀,別具一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卻十分涼爽,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 由土基墻、竹木架和茅草頂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為三層:底層關(guān)牛馬堆放農(nóng)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shè),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shè)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 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為主要墻體材料。屋頂有平頂?shù)摹巴琳品俊焙碗p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頂房較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頂曬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彝族土掌房(又稱土庫房)為彝族先民的傳統(tǒng)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層層疊落,相互連通,遠遠看去甚是壯觀,后期彝漢混居,融合了部分漢族民居的 特點,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稱民居建筑文化與建造技術(shù)發(fā)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或用土筑墻,墻上架梁,梁上鋪木 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jīng)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 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墻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后形成土墻(即所 謂"干打壘")。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zhì)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大理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