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喝蓋碗茶的習(xí)俗,而以中國的西南地區(qū)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為流行。蓋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為當(dāng)?shù)夭铇?、茶館等飲茶場所的一種傳統(tǒng)飲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飲茶。
蓋碗茶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品蓋碗茶,韻味無窮。茶蓋放在碗內(nèi),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zhuǎn),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一些懂茶道的人很會品茶,他們認為,如果茶香而不清則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稱之為上等茶,只有鮮、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所謂“蓋碗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稱蓋碗或三炮臺。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蓋碗茶”,是成都最先發(fā)明并獨具特色。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由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fā)明的。因為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常常燙著手指,于是崔寧之子就巧思發(fā)明了木盤子來承托茶杯。為了防止喝茶時杯易傾倒,她又設(shè)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huán)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來茶船改用漆環(huán)來代替蠟環(huán),人人稱便。到后世環(huán)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tài),有如環(huán)底杯。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區(qū)誕生了。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點巴蜀向四周地區(qū)浸潤發(fā)展,后世就遍及于整個南方。
蓋碗茶盛行于清代京師(北京),大家貴族,宮廷皇室,以及高雅之茶館,皆重蓋碗茶。蓋碗茶宜于保溫,故后來各地都流行。
川人使用茶蓋還有其特殊的講究:品茶之時,茶蓋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會很快過來將水續(xù)滿;茶客臨時離去,將茶蓋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遠,少時即歸,自然不會有人侵占座位,跑堂也會將茶具、小吃代為看管。茶博士的斟茶技巧,又是四川茶樓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嘎然而止,茶水恰與碗口平齊,碗外無一滴水珠,既是一門絕技,又是藝術(shù)的享受。
一是凈具:用溫水將茶碗、碗蓋、碗托清洗干凈。
二是置茶:用蓋碗茶飲茶,攝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見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紅、綠茶等,用量通常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開水沖茶沖水至茶碗口沿時,蓋好碗蓋,以待品飲。
四是聞香:待沖泡5分鐘左右,茶汁浸潤茶湯時,則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蓋,隨即聞香舒腑。
五是品飲: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蓋,傾碗將茶湯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潤喉,提神消煩,真是別有一番風(fēng)情。
根據(jù)權(quán)威茶書《中國茶經(jīng)》里介紹,所謂“蓋碗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稱蓋碗或三炮臺。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由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fā)明的,后來發(fā)展遍及于整個南方。直到清代盛行于整個京師(北京),宮廷皇室、大家貴族,以及高雅茶館,皆重蓋碗茶,各地也因此流行。
蓋碗茶歷史淵源流長,自然形成了一定的禮儀之道。首先,喝碗蓋茶是不能將蓋子拿掉的;其次,也不能用嘴吹漂浮在上面的茶葉,而是得用左手拿起茶碗托盤,右手抓起蓋子,輕輕地“刮”幾下,其作用是可撇開浮起的茶葉等物。
另外,喝蓋碗茶不能端起茶盅接連吞飲,或者是對著茶碗喘氣飲吮,這樣都是不對的。
蓋碗茶到底怎么喝?據(jù)行家介紹,蓋碗十分特別,既可以單獨作杯品飲,也可以用來泡茶?!吧w為天,碗為人,托為地,因此蓋碗又稱三才杯,取天地人三才之意?!币虼舜蠹液壬w碗茶時,最好保持坐姿端正,頭和嘴不前伸,不低頭,一手拿著托碟和碗,將茶蓋呈傾斜狀,另一只手把蓋輕輕翻開一道縫兒,舉到嘴邊小啜。注意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飲,不能有聲音,也千萬不要把碗蓋拿起來,像用杯子喝水那樣。
喝茶時用茶蓋撥一下,一是把漂浮在茶湯上的茶葉撥到另一面,可以避免一口喝下茶渣;其次看見茶葉上下飛舞,聞著泡開的茶葉散發(fā)出的清香,實在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喝蓋碗茶有個講究的連續(xù)動作稱為“三吹三浪”。左手托碗托,右手拇指中指提碗蓋,在碗面、碗沿上輕撥,后將碗蓋半沉入水,由里向外滑動,推三下,綠波翻涌,翠葉沉浮,幻影游動;飲茶時從茶碗與蓋的縫隙中啜茶,茶水于舌邊、舌根回蕩,如此分三次吞下,也是三口為品之意,口中暗香浮動。此為“三吹三浪”。
魯迅先生曾在《喝茶》一文中這樣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