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紙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簡介
宣紙產地在安徽涇縣西南方的小嶺一帶,那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適合青檀樹的生長,沖積平原則適宜生產長桿水稻,青檀樹和水稻桿均為宣紙制造提供了優(yōu)質的原料。涇縣境內有多條河流,尤其是烏溪上游的兩條支流,一條屬淡堿性,適合原料加工;一條屬淡酸性,適合成紙用水,人們世代相傳制造宣紙,以為生計。
二、宣紙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起源
適宜的原、輔材料決定了宣紙選擇安徽宣城涇縣的必然性。宣紙就在造紙歷史的演變中最終取材于涇縣及周邊的沙田稻草與青檀(榆科,落葉喬木)加上輔料楊桃藤(彌猴桃藤)汁?!靶垺币辉~最早出現在唐代著名學者張彥遠在公元815—875年(乾符年間)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一書的《論畫體工用榻寫》一章節(jié)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是最直接對宣紙定名的文章。事實上,在張彥遠之前就已有將宣紙作為貢品了,只是沒有明確定名而已。涇縣宣紙誕生之后,其生產由于時代和社會背景的不同,歷經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過程。
宋代,文化傳播媒介的發(fā)展,宣紙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產宣紙供不應求。宋末元初,曹姓人遷徙至涇縣西鄉(xiāng)小嶺一帶以制造宣紙為生。此史實見于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小嶺曹氏族譜》序言“宋末爭攘之際,烽煙四起,避亂忙忙。曹氏鐘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虬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徙十三宅,見此系山陬(zōu山腳),田地稀少,無可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yè),以為生計”。自此,涇縣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fā)展成宣紙工業(yè)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
元代建立后,南北統(tǒng)一,經濟文化有所發(fā)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吳鎮(zhèn)、黃子文等山水畫派沖破傳統(tǒng)宮廷畫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寫意和潑墨豪放的技法,宣紙為此畫法提供了廣闊發(fā)揮和相象的空間,因此宣紙作為畫家們發(fā)揮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視起來,大大地刺激了宣紙業(yè)的發(fā)展,加上宣紙制造工藝的日趨成熟,使宣紙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
明代,涇縣宣紙步入重要的發(fā)展階段。工藝日趨成熟,品種花色日愈增多,尤以1426年—1435年(宣德年間)制造的宣紙最佳。清代涇縣宣紙生產發(fā)展迅速,縣東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戶,生產頗具規(guī)模;縣西小嶺曹氏世家,生產日益繁榮。但好景不長,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在涇縣一帶輾轉征戰(zhàn)10余年,紙槽大部分被毀壞,原料基地荒蕪,同治后宣紙業(yè)復蘇。大約在18世紀后期,涇縣宣紙在國際展覽中獲獎并傳入歐美各國(1886年宣紙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獎章),深引人們注目,曾一度成為聯系各民族友誼的文化紐帶。當時涇縣宣紙的最鼎盛期年產量近千噸。
新中國建立后,政府積極扶持宣紙業(yè)的發(fā)展,在遍訪宣紙世家之后,選定了古紙棚涇縣城東烏溪建立了建國后的第一家宣紙生產廠家,使宣紙業(yè)得到復蘇并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廠家1966年被命名為“安徽省涇縣宣紙廠”注冊了“紅星牌”和“★”圖文商標,此后一直是全國最大的宣紙廠,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曾保持了30余年的獨家經營史,1992年8月改制后定名為“中國宣紙集團公司”(從屬名稱:安徽省涇縣宣紙廠)。
三、宣紙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紙品特點
宣紙以青檀皮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漿,整個生產過程由一百四十多道工序組成。造出的宣紙品種繁多,在生產過程中又不斷創(chuàng)新,1949年后成功制出了“丈二”、“二丈”等新品。
宣紙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綿軟堅韌,百折不損,光而不滑,吸水潤墨,宜書宜畫,防腐防蛀,故有“紙壽千年”、“紙中之王”的美稱。歷代文人墨客書畫名家無不珍愛喜用。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神采飛揚,飛目生輝,產生出特殊豐滿的藝術效果。郭沫若參觀涇縣宣紙廠時題詞說:“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fā)明的藝術創(chuàng)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毙埖氖止ぶ谱骱图堎|特點體現了傳統(tǒng)技藝的長處,這一技藝尚不能用機制代替。
四、宣紙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宣紙主要種類
宣紙的種類繁多,按料比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大類,有幾十個品種、規(guī)格,另有品種繁多的加工紙(熟宣)以及宣紙制品如冊頁、扇面等,宣紙品牌很多,尤以“紅星”牌為最。每年有眾多的書畫名家來涇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寶。
造紙的主要原料多為植物纖維,以竹與木為主,木之纖維柔韌,制成紙,吸墨較強;竹之纖維脆硬,所制之紙,吸墨性較弱,故以此特性不同分為兩大類:
1、弱吸墨紙類 多系竹纖維制成,紙面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開,所以色彩鮮艷。以箋紙類為主,如澄心堂紙、泥金箋等。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箋、蠟箋,后來已很少見。
2、強吸墨紙類 多系木質纖維所制,吸墨性強,表面生澀,墨一落紙,極易漫開,書寫常加漿或涂蠟,光彩不若箋紙鮮明,較為含蓄,以宣紙類為主。雖然較晚出現,但后來已取代箋紙,成為最名貴的書寫用紙。
五、宣紙制作工藝流程
制造宣紙的配料主要有石炭、堿和漂白粉。宣紙原料首先要用石灰浸濕,石灰與水結合,生成氫氧化鈣,同時放出大量的熱,使水溶液溫度增高,起到溶解果膠和木質素的作用。堿用于高溫蒸煮檀皮、稻草,作用也是溶解果膠和木質素。漂白粉并不是宣紙的必需原料,但可以補救劣質紙料之色白與縮短制造過程。制漿為制造宣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方法是根據不同的原料性質,不同季節(jié)氣候而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如水泡、灰漿、水洗、蒸煮、日曬雨淋、露煉等。水泡、灰漿、水洗、蒸煮的過程叫“分級煮”;日曬雨淋、露煉的過程叫“日光漂白”。生產過程需1到2年時間。
燎皮漿的制造過程:
第一步:制毛皮。即砍青檀樹枝,去椏留五至六尺長打捆,下鍋水煮,冷水浸泡一天,剝皮曬干成捆。
第二步,制皮胚。把毛皮水浸,灰煮踩皮,堆置發(fā)酵,洗皮曬干。
第三步,制青皮。把皮胚投不堿蒸煮,洗滌、曬干、撕選、日曬雨淋、露煉。
第四步,制燎皮。把青皮第二次投堿蒸煮、洗滌、再日光漂白。
第五步,制燎皮漿。把燎皮第三次堿蒸,洗皮,選皮、打皮、除料、洗料、輔助漂白、選料。
經過28道工序、上百道操作。全過程需300天時間。草漿的制造過程與制皮漿基本相同。打研、舂草的作用是植物纖維經物理、化學作用所提純與分散的纖維素靠氫鍵締合而交結成的薄膜狀物質,要使纖維素能夠結合在一起,需要在纖維素之間形成氫鍵。而氫氧基被一層外殼包在里面,所以必須用捶打、舂搗或其他方法把這層外殼打破,使纖維細化讓氫氧基露出來,才能形成氫鍵,制成紙漿。
多級處理的作用是除去皮,草中的木質素、果膠、金屬離子等。把制成的皮漿和草漿調勻,叫調漿或拌漿,撈取不同品種的紙,皮漿和草漿的搭配比例不同。將調勻的紙漿傾入紙槽,紙工將紙簾斜向插入,漿料均勻附著在紙簾上,迅速將紙簾提出水面,濾水、烘干,即成成品紙。
烘紙也叫曬紙,即在平滑的火墻上將濕紙烘干。其工序是第一步,烘貼。將紙貼日曬或用緩火烘,使楊桃藤性質消失,不影響紙質。第二步,澆貼。用水把貼澆濕回潮疏松。第三步,鞭貼。剪紙成刀,再行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