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簡稱“滬”,有“東方巴黎”的美稱,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江南的吳越傳統(tǒng)文化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上海傳統(tǒng)文化的相關知識,包括上海傳統(tǒng)建筑的弄堂文化、外灘建筑群;節(jié)日、嫁娶、飲食、方言等民俗文化及等滬劇、淮劇等上海傳統(tǒng)文化,帶你了解一個老上海的風情。
上海話簡稱滬語,語言學上屬于吳語,一般意義上是指近代以來上海租界范圍和周邊使用的一種現代吳語,由于上海是遠東的國際大都市,所以上海話由各地吳語的方言和英語融合而成。老派上海話,里面藏著一種不緊不慢,不溫不火,軟糯,俏皮生動的特點。
短語/俗語:亂話三千—胡言亂語,關脫—閉嘴,悶脫—沒話說,辣手—厲害,弄松—捉弄,豁翎子—給暗示,罵山門—罵人,橫豎橫—豁出去,差頭—出租車。了解詳情>>
上海開埠前的飲食習俗比較簡單,中等人家常以蔬菜為主要副食品,只有在農歷初二、初八、十六、二十三吃魚肉。開埠后,隨著四方移民和外國僑民移居上海,帶來了各自的飲食習慣和風味,不同口味的餐館相繼開出,形成四方風味薈萃一堂的獨特景象。到了20世紀90年代,上海居民飲食多樣化,招待客人、逢年過節(jié)時興去飯店用餐。各類大眾排擋、小吃廣場和美食街遍布街市,市民的飲食選擇更加多樣。
上海名吃:豬油百果松糕、醉雞、葡萄魚、河蝦爭妍、蟹肉大排翅、碧玉牛筋、八寶鴨、滬江排骨、蟹殼黃、生煎饅頭等。 了解詳情>>
上海自開埠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經濟發(fā)達的大都市,成為一個江海通津、人口密集、外來人口眾多的城市,幾經融合演變,上海除了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寒衣節(jié)、臘八節(jié)、除夕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還逐漸形成上海自己的節(jié)日習俗,如立夏要吃立夏蛋,中秋節(jié)要吃鴨子、芋頭、毛豆,農歷八月八要賞月等。此外上海隨著社會城市文化的發(fā)展,也興起了諸多旅游節(jié)慶活動,如上海桃花節(jié),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等。
上海服飾風格的形成大約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即上海開埠之初。其后,經過幾番演進,終為國人所矚目,并贏得"海派服飾"的美稱。上海的海派服裝風尚在不同時期具有鮮明的特色。從晚清的時髦、民國的摩登、共和國初期的精良,到改革開放的國際化,上海大都市精致出眾、溫潤典雅的衣著傳統(tǒng)得以流傳并不斷添加時代內涵,并引起中國其他城市和地區(qū)的稱羨和模仿。其中讓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是上海20世紀30年代服飾的主流。
上海結婚風俗:喝糖滾蛋、撞門、求婚、走上風、哭嫁、喝甜湯、分箱布。
上海傳統(tǒng)結婚流程:相親→現成媒人說合→行小禮→行盤禮→行大盤禮→請裝酒→花筵酒→團圓酒→鬧新房→回門酒。
上海現代結婚流程:雙方父母見面提親→雙方父母協(xié)商→下聘禮→女家備嫁妝→男家到女家取嫁妝→迎新娘→入場→做阿舅,開酒宴→鬧新房→暖堂夜飯→回門。了解詳情>>
上海的風俗和禮儀是一個國際接軌和中國特色的混合物。既有現代文明社會的特征也有一些陋習。如生活用語中忌諱說“扛”,飯畢忌說吃光、吃完等,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除夕年夜飯要講吃好不可講吃完;在行為上忌小孩屋內撐傘;孕婦忌食兔肉;忌用缺口碗;門檻上忌站人;人死后忌無人哭;飯畢忌說吃光、吃完等。這是錯綜復雜的原因造成的。不過好在海派文化總體來說是寬容的,自信的,所以這些禁忌也沒造成太大的困擾。了解詳情>>
20世紀60年代起,上海實行火葬,城市居民大多將骨灰盒擱在家中或寄放在殯儀館,落葬舊俗消失。農村多先將骨灰盒擱客堂墻上,清明節(jié)或冬至日落葬田頭,深埋。是日,家人及親友均到場,備禮。落葬時放鞭炮,葬畢設供桌祭拜,設宴待客。80年代起,城市居民購公墓墓穴。多選喪后第一或第三個清明節(jié)落葬,租大客車,家人及親友送葬。葬畢,供祭品,點香燭,行鞠躬禮。人去世后每隔7天為周期,逢七祭祀,至49天“斷七”,稱做七,以五七為重。喪后第一個清明節(jié)、七月半、十月朝、冬至例行祭祀,稱拜新時節(jié)。今農村基本沿用舊俗,市區(qū)仍有“做七”。
19世紀中葉,上海的交通工具有肩輿(轎子)、馬車和人力車。20世紀50年代起,自行車成為上海人最主要的代步工具。解放后,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有軌電車、無軌電車、計程出租汽車、對江渡輪等,重大交通工程設施有地鐵,隧道。上海人稱出租車為“差頭”。20世紀80年代前,少有市民使用出租車,送病人到醫(yī)院、孕婦到醫(yī)院生產和出院等不得已才租用。80年代后期起,出門叫車,尤其是節(jié)假日極為普遍。20世紀90年代起,乘飛機到外地成為普通事。
滬劇是上海的代表性劇種,流行于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qū)。它起源于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滬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yōu)美動聽,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情調。其唱腔音樂來源于田頭山歌,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曲調和獨特的風格。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大都市的風貌,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生機和活力。2006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詳情>>
淮劇又稱“江淮戲”、“鹽城戲”、“江北小戲”等,淮劇唱腔音樂起源于民間說唱與勞動號子,以鏗鏘豪放、優(yōu)美質樸著稱,其主要曲調包括“淮調”、“拉調”、“自由調”等,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有“古儺遺響,梨園奇葩”之譽的淮劇“花開上海,根在江蘇”,是江蘇、上海兩地共同培育的一朵戲曲藝術之花。它既是江蘇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海派文化密切相關,同時反映著積淀深厚的江蘇文化特征和積極創(chuàng)新的海派精神,具有民俗、宗教、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價值。2008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詳情>>
瀛洲古調派琵琶演奏技藝發(fā)源并長期流傳于上海市崇明島,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明末清初,賈公達、范正奎、李連誠、宋慧玉等糅合南北琵琶演奏風格,承襲古曲而自出新意,逐漸形成了瀛洲古調派。20世紀40年代,崇明縣瀛洲古調派傳人楊序東、周念文、趙志山技藝超群,并稱為“琵琶三杰”。如今崇明瀛洲古調派琵琶演奏技藝已蜚聲全國,成為音樂界公認的四大琵琶流派之一。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海道教音樂源自蘇州及江西龍虎山的道教科儀和音樂,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經過三十代道士的傳承發(fā)展,在其中融合進上海地區(qū)的音樂傳統(tǒng),聲、器并重,在行腔和旋律裝飾上表現出濃重的上海特色。上海道教音樂在理論、曲目、唱奏技巧等多個方面對當地民間音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長期保持著原傳道教音樂的形態(tài),是中國古代宗教音樂研究的重要內容。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草龍求雨是上海市松江區(qū)葉榭鎮(zhèn)的古老習俗,相傳唐代這里曾遇到一場旱災,八仙中的韓湘子是葉榭鎮(zhèn)埝涇村人,為解家鄉(xiāng)危難,召來東海青龍普降大雨,使葉榭鎮(zhèn)鹽鐵塘兩岸得獲甦生。以后鄉(xiāng)民每年都以金黃色稻草扎成牛頭、虎口、鹿角、蛇身、鷹爪、鳳尾的四丈四節(jié)草龍,以祈風調雨順。在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草龍舞、滾燈舞、水族舞等民俗舞蹈。舞草龍是一種群體性的祭祀活動,在每年農歷的五月十三、九月十三當地關帝廟會時舉行。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繞龍燈”是舊時上海浦東民眾對舞龍活動的俗稱,多出現在節(jié)日喜慶和求雨、禳災、酬神、祈平安等民間祭祀活動中。浦東繞龍燈是一種集舞蹈、民族鼓樂為一體的傳統(tǒng)文藝項目,往往與歲時節(jié)慶、廟會迎賽等一些世俗化的民間娛樂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濃厚的民俗性。浦東繞龍燈作為上海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幾百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已經成為當地百姓在節(jié)日期間的一種風尚習俗和重要的娛樂、審美方式。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鑼鼓書舊稱“太保書”,“太?!毕涤缮虾=伎h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鑼鼓書演出多以長篇和中篇的傳統(tǒng)書目為主,1949年以后的業(yè)余演出則以現代題材的短篇和開篇為主。鑼鼓書的內容多取材于民間傳說、演義小說和家庭倫理與歷史故事,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風味與地方特點。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浦東說書起源于上海浦東的川沙、南匯,后流傳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因表演者單手擊打鈸子,也稱“鈸子書”,又稱“滬書”、“農民書”等。浦東說書常以浦東的東鄉(xiāng)語和浦西的西鄉(xiāng)語演唱,其聲腔系由“說因果”的“因果調”演變而成,此外還吸收了當地民歌和姊妹曲種“打連發(fā)”的旋律。浦東說書的唱腔節(jié)拍較為自由,常隨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情感的變化而變換,時而短促,時而寬舒。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精武體育”成立于1910年,上海虹口是精武體育的發(fā)祥地。在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精武體育”編制了“精武十式”;傳授過的拳術和械術有記載的達248套,流傳下來的有幾十套;創(chuàng)編了技擊術軍用實施法,培養(yǎng)軍事人才;精武舞藝有滑稽舞、武化舞、共和舞、三星舞等,每舞都配有粵樂名曲,深受歡迎。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海燈彩是在上海都市環(huán)境中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燈彩藝術,它繼承古代燈彩的優(yōu)秀技藝并加以合理發(fā)展,不僅材質有所更新,品種也更為豐富。海派燈彩分撐棚燈、走馬燈、宮燈、立體動物燈四大類型,其中以何克明為代表的立體動物燈彩集觀賞性、藝術性、裝飾性于一體,是上海燈彩藝術最精粹的部分。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海面人趙技藝是海派面塑的杰出代表,由素有“面人大王”之譽的趙闊明(1900—1980)開創(chuàng)。它主要流傳于上海地區(qū),但在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超越上海一隅的廣泛影響。上海面人趙的作品人物眾多,場面宏大,塑造逼真,表情刻畫細膩,形象富于質感,衣帶裝飾輕靈飄逸,體現出鮮明的海派文化特色。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派玉雕是上海玉雕的別稱,創(chuàng)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和“北派”、“揚派”、“南派”一起成為中國玉雕四大流派。海派玉雕從工藝品類、工具、用料、技法等方面,全面繼承了中國玉雕的工藝傳統(tǒng),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大批玉雕精品。海派玉雕在繼承中國古代玉器制作技藝的同時,適應著不同時期、不同產品的特點,逐漸形成了海派玉雕的文化特色。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派紫檀雕刻工藝是中國傳統(tǒng)紅木雕刻藝術的一種。海派紫檀雕刻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發(fā)端于明代。近代以來,海派紫檀雕刻藝人把西方雕塑技法巧妙融入到中國傳統(tǒng)紫檀雕刻工藝中,從而使海派紫檀雕刻作品具備了鮮明的地區(qū)特色。海派紫檀雕刻作品題材廣泛,技藝精湛,刀法秀麗明潤,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鳳旗袍是海派旗袍的精華,是滬上海派旗袍手工制作工藝的正宗傳承者,至今仍保持海派旗袍的遺韻。龍鳳旗袍的特色在于全手工、高質量的個性化精工制作,繼承了瀕臨失傳的蘇廣成衣鋪鑲、嵌、滾、宕、盤、繡的傳統(tǒng)工藝。精選的面料和通過手工鏤、雕、繡形成的圖案,以及寓意吉祥的盤扣,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銀細工制作技藝是一門制作金銀器物的傳統(tǒng)工藝,所制的金銀器物主要用于室內陳設欣賞,亦兼有實用功能。創(chuàng)始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上海老鳳祥是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它歷經清代、民國、新中國數代人的傳承,全面繼承了中國金銀細工的精湛工藝,其抬壓、鎏金、扳金、拗絲、鑲嵌和鏨刻等技法自古沿用至今,是具體、生動反映我國金銀細工歷史的活材料。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開埠前,上海住宅具有江南傳統(tǒng)建筑特點,多為平房,有4種:(1)立帖式單磚壁磚墻、木椽屋面、青瓦蓋頂的平房。(2)庭院式住宅,磚墻立柱,穿斗式木構架,榫卯組合,圓木柱承重。(3)花園住宅,外圍垣墻,大門內外設影壁。(4)茅屋,竹屋架,泥巴墻,為數最少。至20世紀80年代,開埠前建造的民宅,所存不多。市區(qū)惟南市老城廂尚有少量古代住宅遺跡可尋。今市區(qū)尚存的古宅主要分布在南市區(qū),知名的有世春堂、九間樓、書隱樓等。
19世紀50年代起,上海出現里弄房屋。1949年,全市市區(qū)有以石庫門為主的老式里弄房屋1242.5萬平方米,占市區(qū)住房建筑總面積52.7%。建筑式樣有老式和新式石庫門、廣式里弄房屋及簡易工房(老工房)等,主要分布在黃浦、虹口、楊浦等區(qū)。
新式里弄房屋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一般為聯接式住宅,結構、裝飾較好,裝有衛(wèi)生設備,有的還有小花園、矮圍墻、陽臺等設施。可分為新式里弄住宅、花園里弄住宅、公寓式里弄住宅3類,主要分布在靜安、徐匯、長寧、虹口、盧灣等區(qū)。其中新式里弄住宅典型的有淮海中路尚賢坊、愚園路愚谷邨等;花園里弄住宅典型的有沙發(fā)花園(今淮海中路上方花園)、建國西路懿園、泰安路115弄等;公寓式里弄住宅典型的有新康花園(淮海中路)等。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商怡和洋行在外灘今北京路口租地,越二年建成商務辦公與居住合一的2層磚木結構樓房。20世紀20、30年代,外灘建筑進入鼎盛時期。怡和、沙遜洋行、匯豐銀行等12幢建筑翻建、擴建成高樓大廈。建筑體量擴大,有9幢建筑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5幢8~15層。建筑氣派豪華,裝飾富麗堂皇,建筑風格有早期現代派、古典式建筑與近代建筑相結合的折衷主義風格。內部設施更加完善,有的還安裝冷暖氣設備。至此,今外灘建筑格局基本形成。各種建筑反映西方同類建筑的水平。1948年,交通銀行大樓在福州路外灘建成。至此,外灘共有特色建筑23幢,占地面積約8.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1萬平方米。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創(chuàng)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是:海納百川,兼容并蓄,追求卓越,勇于創(chuàng)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既有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區(qū)別于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宗教傳入上海歷史悠久。近代以來,隨著上海逐漸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各宗教也得到較快發(fā)展,并逐步形成了層次高、影響大、與國際聯系廣的特點。中國第一個佛教團體首先出現于上海,中國伊斯蘭教第一個新型管理機構——上海清真董事會誕生在上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的發(fā)起在上海……上海宗教作為構成海派文化的要素之一,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性,上海的宗教理論和宗教文化研究擁有深厚的基礎。上海民眾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佛、道、伊、天、基五大宗教的格局。
上海的寺院,廟,觀,堂是宗教界和信教群眾的宗教活動場所,比較著名的寺觀教堂有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圓明講堂、沉香閣、白云觀、城隍廟、小桃園清真寺、松江清真寺、徐家匯天主堂、佘山圣母大堂、沐恩堂、國際禮拜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