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萬物繁茂秀美,陽氣旺盛,宣發(fā)于外而生育萬物、長養(yǎng)萬物。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而旺盛,宣發(fā)于外,通泄自如,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機。此謂“夏長”。暑、濕是夏季之主氣。暑性炎熱、外散,易傷津耗氣。因夏季雨水較多,濕熱交蒸,相伴為病,易阻遏氣機,影響脾胃運化。因此夏季易疲勞乏力、汗出、食欲下降,嚴重者患中暑、腹瀉、胃腸功能紊亂等疾病。夏季陽氣最旺,而心為陽中之陽,屬火,故心之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一般來說,心陽虛衰的患者在夏季病情往往緩解,而陰虛陽盛的患者在夏季往往加重。心火過旺,火克金侮水,容易導致肺金和腎水不足。
因此,夏季既要養(yǎng)陽,又要防止肺腎虧虛。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現(xiàn),當氣溫超過33℃時,人體新陳代謝會顯著提高,加重了心臟的工作量。如果冠狀動脈再發(fā)生粥樣硬化,就會發(fā)生胸悶、憋氣、心慌、氣短、頭暈、心動過緩、心動過速,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會心跳停止而猝死。如古人所言:“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疾,奉收者少,冬至重病?!?/p>
夏季人體陽氣最足,生命力旺盛,此時精神調養(yǎng)上必須避免動怒煩躁,應保持神清氣爽,舒暢自如。一方面,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得養(yǎng),神氣充足則統(tǒng)領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xié)調。另一方面,“心靜自然涼”,如《攝生消息論》中所說:“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
堅持運動
夏季陽氣升發(fā)旺盛,人體也要順應自然,多參加戶外活動,以利于陽氣升發(fā),但運動量不宜過大,也不能過于劇烈運動,應以溫和運動、少許出汗為宜,以免運動量過大、出汗過多損傷心陰,可選擇在比較涼快的早晚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
選擇氣溫相對較低的海濱和山區(qū),可消夏避暑,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有助于機體免疫力的提高;游泳是夏季的最佳運動,可以鍛煉全身;李時珍指出,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而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垂釣很不錯。
以上戶外活動都要注意防曬防暑,帶上太陽帽、墨鏡、防曬霜、毛巾,穿長袖上衣,并帶上十滴水、霍香正氣丸、人丹等防暑藥品。
飲食調理
《攝生消息論》主張“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陰氣,食此凝滯之物,多為癥塊”,這些意指夏季心火旺盛,而腎水衰弱,即使是很熱的天氣,也要著眼于健脾益氣,在飲食上應少苦寒,節(jié)冷飲,少食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
因此,飲食調養(yǎng)應遵循:
清熱祛暑:夏季天氣炎熱,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注重清熱祛暑,但同時,夏季消耗過多,要注意補充水分、蛋白質,加強營養(yǎng)。
長養(yǎng)陽氣:夏季雖然氣候炎熱,但人體的陽氣處于外泄的狀態(tài),即盛于外而虛于內。故不宜過食生冷,過度地飲用涼茶容易損傷脾胃之氣,引起食欲減少、胃痛、腹瀉等癥狀,勿過分貪涼,如汗出后受風或空調過涼都更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胃腸道等癥狀。
起居調攝
夜臥早起,午間小睡。古人認為夏季應“夜臥早起”,晚睡早起,以順從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陽氣升發(fā)的特點,但也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以緩解夏季易疲勞乏力的特點,因此午間應小睡以補充體力。
預防疾病
夏季氣溫高,人們的飲食和睡眠時間減少,體內水分失去較多,如不注意,極易引起疾病。另外,夏季陽氣最盛,萬物生長,其中也包括一切致病的微生物,因此是疫病、泄瀉、中暑的高發(fā)期。
總的來說,夏季養(yǎng)生遵循“養(yǎng)、動、食、防”四大原則,便可健康度過炎炎夏日。四大原則為:①養(yǎng)心神;②多運動;③調飲食;④防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