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般民居院落十分窄小,形成極小的天井,僅供采光通風所用,易保持陰涼,且因勢就形,占地面積較小,布局相對自由。只在較為平坦的地方,有一些名門望族較大的院落。在較大的民居院落中,敞廊、敞廳較多,并成為居民生活中交往的場所。
重慶民居建筑結合地形,其底層下部為架空的干闌式吊腳樓結構,或者根據地形形成多層出入的多層民居。民居中“筑臺”、“懸挑”、“吊腳”、“拖廂”、“梭廂”和“爬山”等手法使用很多。
1.傳統(tǒng)建筑的材料使用
重慶傳統(tǒng)民居多采用抬梁、穿斗等木結構形式。木構部分多為木料本色,柱涂黑色,門窗涂淺褐色或棗紅色。建筑墻體材料多采用木板、竹笆夾泥等夾壁墻體,或版筑土墻,白色外墻,少使用磚石墻體。屋頂多使用小青瓦,出檐以及山墻出挑深遠,不僅使得屋前有回廊,也使得墻體避免雨淋。
2.傳統(tǒng)建筑的風格特點
重慶傳統(tǒng)民居建筑,經歷了干闌式、寺廟式、園林式、西洋式的多個過程。 重慶普通民居裝飾較少,建筑顏色較為暗淡,形式樸素,空間幽深。民國期間,由于抗戰(zhàn)所造成的大量內遷,使得重慶民居中出現了許多西洋式的建筑與園林式的別墅公館,特別是在市郊地區(qū)。
重慶地形特殊,無法像平原城市一樣統(tǒng)一規(guī)劃,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雖然亂但也很美,做到依山傍水,層次感強。重慶和香港有一定的類似之處,規(guī)劃是以實用先行,復雜中透露出簡單實用。由于重慶的特殊地質條件,地基處理容易實現,給高層、超高層的出現創(chuàng)造了有利技術條件。
重慶土家族吊腳樓: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yōu)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
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傳說土家人祖先因家鄉(xiāng)遭了水災才遷到鄂西來,那時這里古木參天、荊棘叢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們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獸襲擊。
人們?yōu)榱税踩蜔饦漭踊?,里面埋起竹子?jié)節(jié),火光和爆竹聲嚇走了來襲擊的野獸,但人們還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后來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辦法:他讓小伙子們利用現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樹條,再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后來就發(fā)展成現在的吊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