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腸桿菌是什么
大腸桿菌(E.coli)通常稱為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在1885發(fā)現(xiàn),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一直作為腸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認為是非致病菌。
大腸桿菌是人和主和細菌數(shù)最多的腸道的動物很多,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腸癌。
1、大腸桿菌是細菌,屬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組成的細胞壁,只含有核糖體簡單的細胞器,沒有細胞核有擬核;細胞質中的質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運載體。
2、大腸桿菌的代謝類型是異養(yǎng)兼性厭氧型。
3、人體與大腸桿菌的關系:在不致病的情況下(正常狀況下),可認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階段認為是這種關系);在致病的情況下,可認為是寄生。)
4、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時無需添加生長因子,向培養(yǎng)基中加入伊紅美藍遇大腸桿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屬光澤,可鑒別大腸桿菌是否存在。
5、大腸桿菌在生物技術中的應用:大腸桿菌作為外源基因表達的宿主,遺傳背景清楚,技術操作簡單,培養(yǎng)條件簡單,大規(guī)模發(fā)酵經(jīng)濟,倍受遺傳工程專家的重視。目前大腸桿菌是應用最廣泛,最成功的表達體系,常做高效表達的首選體系。
6、大腸桿菌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腸內(nèi),屬于消費者,假如生活在體外則屬于分解者。
二、大腸桿菌超標的癥狀
1、腸毒素性大腦桿菌腸炎
臨床表現(xiàn)以水樣腹瀉為主,少有發(fā)熱腹痛,不伴里急后重。幼兒和老年患者可因嚴重腹瀉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而致死。
2、腸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
嬰兒多見。表現(xiàn)為急性腹瀉,每日3—5次,黃色蛋花樣稀便,重者可有黏液血便。
3、腸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
典型表現(xiàn)為化膿性結腸炎,伴發(fā)熱、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血便或膿血便,酷似志賀菌感染。
4、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
臨床表現(xiàn)為突起腹瀉、腹痛,血性糞便,伴有低熱或無發(fā)熱。重癥者可并發(fā)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5、腸黏附性大腸桿菌
腹瀉病程常遷延2周以上,稀便或血性便,可伴發(fā)熱、嘔吐等癥狀。為小兒慢性腹瀉的常見病原體,亦可引起旅游者腹瀉。
大腸桿菌是一種在人和溫血動物腸道內(nèi)常見的細菌。大多數(shù)大腸桿菌菌株無害。然而,像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等一些菌株可引起嚴重的食源性疾病。
它主要通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傳染給人類,如生的或未煮熟的碎肉制品、生鮮奶和被污染的生蔬菜和芽苗菜。
三、為什么會感染上大腸桿菌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很容易從生物化學方面與其它大腸桿菌菌株加以區(qū)別,因此該菌的大多數(shù)可用信息均涉及O157:H7血清型。
這一病原體的宿主似主要是牛。此外,其他反芻動物,如綿羊、山羊、鹿均被認為是重要宿主,而偶爾也會發(fā)現(xiàn)其他哺乳動物(豬、馬、兔子、狗、貓)和鳥類(雞、火雞)感染。
四、大腸桿菌怎么傳播?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食物傳播,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導致廣泛傳播的證據(jù)。
大腸桿菌O157:H7主要通過食用污染的食物向人類傳播,例如生的或未煮熟的碎肉制品和生鮮奶。受糞便污染的水和其它食物以及食物制備期間的交叉污染(與牛肉和其它肉制品、受污染的板面和廚房用具)也將導致感染。
導致O157:H7大腸桿菌疫情的食物包括未煮熟的漢堡包、風干腸、未施行巴氏消毒的新鮮壓榨蘋果酒、酸奶、由生鮮奶制作的奶酪。
五、大腸桿菌超標對人體的危害
1、腸道外感染
大腸桿菌離開腸道后,最容易引發(fā)的就是尿路感染,比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等,這些炎癥的發(fā)生都是因為大腸桿菌所引起。除了這些之外,大腸桿菌還會引起腹膜炎、膽囊炎、闌尾炎等,特別是一些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以及老年人,大腸桿菌還會進入血液,從而引起敗血癥。
還有一些出生后30天內(nèi)的新生兒,如果體質弱或者不注意的話,大腸桿菌還會通過血液進入大腦,從而以親大腸桿菌性腦膜炎,影響其后天的智力發(fā)育。
2、急性腹瀉
大腸桿菌同時還會有暖氣各種腹瀉癥狀,而患有腹瀉的人群通常以嬰幼兒以及旅游者為主,其程度各有所不同,除了輕度的水瀉以外,同時還有可能會引起嚴重的霍亂樣癥狀?;加懈篂a的人一般兩到三天就會自行痊愈,但如果是體質較弱的人群,其腹瀉癥狀會延長至數(shù)周。
腸致病性大腸桿菌是嬰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其特點是有著高度的傳染性,如果情況嚴重的話還有可能會致死。并且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會引起散發(fā)性或暴發(fā)性出血性結腸炎,可產(chǎn)生志賀氏毒素樣細胞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