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飲食文化概況
湖南的飲食和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盆形陶釜與筒形陶釜,距今約8000~9000年,是境內(nèi)最早的炊具佐證;城頭山遺址出土的14孔陶甑及上百種動植物食品,距今約6000~7000年,可見飲食文化的源遠(yuǎn)流長?!冻o·招魂》中提供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宴會食單;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軑侯墓中出土的竹簡食單,則羅列了100多種食品,并出土多款實物,其中的火焙小魚至今仍是餐桌上的佳肴。
湖南的飲食習(xí)俗豐富多彩,既有逐步融匯的趨同性,也有相對明顯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主食皆以稻米為主,佐以紅薯、玉米、小麥等雜糧;菜食多以豬、牛、羊、雞、鴨、魚等肉類及四季鮮蔬為原料;烹飪口味以辣味為重,辣椒在湖南人的飲食中有著非同尋常的分量;經(jīng)過長期的烹飪實踐,菜肴的制作逐漸形成了湘菜系列;茶、煙、酒是各地均較普遍的大眾市飲嗜好,嚼檳榔則主要流行于長沙、湘潭、株洲一帶,呈快速傳播勢態(tài)。
古時和近代的湖南,食俗的豐富與食物的貧乏是相伴而存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貧苦百姓以“糠菜半年糧”艱難度日,缺油少鹽,吃的是“紅鍋菜”(無油菜),喝的是“淡水湯”。這種狀況直到20世紀(jì)50年代后才得以改善。80年代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們過日子不僅僅圖個“飽”,更是重個“好”。無論日常飲食還是節(jié)令宴席飲食都越來越講究精制、精細(xì)及營養(yǎng)搭配。
二、飲食口味
湖南人飲食口味,酸、辣、苦、咸、香、臭、甜等諸味皆喜,尤以辣、酸為甚。這與古時楚人以鹽、梅、醋、酒、椒、飴、蜜制成的咸、酸、苦、辛、甘五種味道甚是吻合。《楚辭·招魂》中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币饧矗核帷⑻?、苦、辣、咸樣樣都可口。
1、辣味
湖南不論城鄉(xiāng),無論漢族還是土家、苗、侗、瑤等各少數(shù)民族,不論男、女、老、少,均有喜食辣味的習(xí)慣。辣椒是多數(shù)湖南人的常食之物,而且有些人嗜辣成習(xí)。湘黔川都喜吃辣,湖南民諺說:“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而湖南人怕不辣?!?0世紀(jì)末,湘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歌曲《辣妹子》,生動地演繹出了湖南人的辣椒情結(jié)。
湖南民間各地都有“無辣不成菜”、“無辣不成味”的俗語。順口溜“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頗具代表性。湘西北一帶有句俚語:“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貓兒抓,走路腳軟眼也花”;常德、懷化等地有“三天不吃辣椒菜,飯難進(jìn)口胃難開”之說;株洲有“姜辣口,蒜辣心,辣椒辣得做不得聲”的民諺;湘西瀘溪以食辣聞名,有“冇吃辣子冇有味,吃了辣子辣死人”的自許之言;湘南宜章等地有“沒有辣椒不吃飯”的說法;長沙一帶則有“菜菜不離辣,離辣無人呷(吃)”之語。
辣椒的做法很多,吃法也很講究。古時,楚人講究“秋多辛”,即多于秋季食辛辣之菜;對于調(diào)味的搭配,則多以苦與辣相配。迄今,辣椒的做法和吃法更加豐富。各地食用的辣椒種類繁多,傳統(tǒng)品種有青辣椒、紅辣椒、白辣椒、酸辣椒、干辣椒、酢辣椒、辣椒粉、辣椒油、醬辣椒、剁辣椒等諸多種類。一般,夏秋兩季多食鮮辣椒,冬春時節(jié)則食干辣椒。20世紀(jì)80年代后,隨著大棚菜的推廣,不少地方特別是城區(qū),一年四季都有干、鮮辣椒上市,辣制產(chǎn)品更是不勝枚舉。
2、酸味
湖南境內(nèi)各地各族人都有喜好酸食的人。土家族家家戶戶都有幾只或十余只酸菜壇子,常年做包谷粉辣椒酸、豇豆酸、胡蔥酸、蘿卜絲酸、大蔸菜酸等各種酸菜。每到酷暑季節(jié),常打(煮)酸菜湯,用酸菜拌飯或泡湯吃,很是開胃。湘西永順的蘿卜絲酸菜,在清代列為貢品。民國時,龍山的大蔸酸菜遠(yuǎn)近馳名。苗族人對酸味可說是情有獨鐘,無論蔬菜、野菜還是肉類,都喜腌酸而食。腌肉、腌魚為苗家待客佳肴。節(jié)日殺豬宰?;蚱饺召徺I豬、牛肉后,切成小塊,用鹽腌后,和米粉,裝入壇中,密封其口,倒置于淺水盤(或缽)內(nèi),半月后變酸,即可食用,味美可口。田間或河里捕得鮮魚,去腸肚,鹽腌拌以辣椒粉、大米粉或小米粉,入壇半月后即成酸魚,熟食、生食均可。近年,不少餐館推出的風(fēng)味菜肴“苗魚”,即此。侗族也嗜酸味,有“侗不離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撓竄(踉蹌)”的民諺。侗族也有腌制酸魚、酸肉的習(xí)慣,尤以酸魚為多,因侗家有池塘和稻田養(yǎng)魚的習(xí)慣。其腌制法有桶腌與壇腌兩種,制作與苗族略有不同。
各地的酸菜品種繁多。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其一是泡菜,即將藠頭、豆角、黃瓜、辣椒、大蒜、生姜、蘿卜、白菜、青菜、芋桿等放入浸水壇內(nèi),加米湯(或事先以米湯或淘米水漚好的酸水)適量,常溫下使其發(fā)酵變酸,便可食用。湘西吉首的醋蘿卜、醋黃瓜、醋萵筍就很有特色。
湖南人嗜酸,除喜食泡菜、腌菜等外,還有一個更為簡便直接且受用的方法,即食醋。醋的制作與食用極為普遍,不少地方都產(chǎn)有香醋、陳醋和白醋。隨著人們營養(yǎng)學(xué)知識的不斷豐富,吃腌制酸菜的習(xí)俗較以往有所淡化,對于食醋,則愈加熱衷。近年,貴妃醋(飲料醋)等走俏市場,即是例證。醋在保留其調(diào)味品傳統(tǒng)功用的同時,已悄然立于飲品之列。
3、苦味
湖南人素有愛吃苦味菜的習(xí)慣。按《楚辭》王逸注及洪興祖補說,五味中的苦味得之于膽、豆豉和荃菜,“大苦”即豆豉。早在唐朝時期,八方僧侶到瀏陽道吾山云游,餐席上豆豉芳香四溢,令人食欲頓開,后帶之云游四方,使瀏陽豆豉名揚天下。豆豉可蒸魚、肉,也可作佐料,大蒜炒豆豉辣椒,為湘菜中一道名菜。蔬菜中的苦瓜,是湖南人喜吃的家常菜,湘潭等地稱之為“富貴菜”,楚人即有“夏多苦”之講究,夏食苦瓜,有清熱解毒之效。有的地方食水魚時將膽取出,將膽汁抹在水魚背面及裙邊雖微苦而味鮮,也是一道佳肴。
4、香味、臭味
湖南人飲食口味很重,除喜食酸、辣、苦、咸外,還喜食香、臭味甚濃的食品。鮮菜常見的香菜有蔥、蒜(蒜苗)、韭(韭菜)、芹(芹菜)、芫荽菜等;干果香菜有茴香、芥末、花椒、桂皮等;此外還有火充菜(或“沖菜”)等加工的香菜。通常,蔥、蒜及干果香菜多作調(diào)味之用,韭菜、芹菜、芫荽菜,“沖菜”(即將嫩芥菜切碎,炒至半熟密封數(shù)日后,散發(fā)出沖鼻的氣味,加佐料冷食)則多直接制成菜肴。無論是鮮香菜,還是干香菜或“沖菜”,其香味都是相對而言的,喜食者嗜其香而特別偏愛,不喜食者則因其異味而不食。臭豆腐和臭腐乳則聞起來“臭”,吃起來卻不覺其“臭”,油炸臭豆腐且香脆。湖南各地都有做豆腐乳(俗稱霉豆腐)的習(xí)俗,其特色就是“霉”,即須將壓干水份的鮮豆腐塊置于干稻草上發(fā)酵生霉后方入壇放鹽要少,讓其產(chǎn)生“臭”味。臭豆腐主要流行于長沙,制作方式復(fù)雜,用一種鹵水浸泡而成。百年老店火宮殿即有一道招牌小吃——油炸臭豆腐。
三、日常飲食
湖南各地餐制一般為一日三餐,也有一日兩餐、四餐或五餐者。日常飲食以稻米、包谷(玉米)、紅薯等為主食,輔以葷素菜肴。家常飲食,舊時簡單貧乏些,近代特別是20世紀(jì)80年代后相對豐富些。隨著經(jīng)濟(jì)的不斷發(fā)展,城鄉(xiāng)人們飲食逐漸由單一的口味型向口味與營養(yǎng)兼顧型轉(zhuǎn)化,健康飲食日漸成為人們的生活習(xí)俗。
四、形成菜系--湘菜
湖湘之地,物產(chǎn)豐饒,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由是,造就了源遠(yuǎn)流長、雅俗并存的湖湘飲食文化。菜系也形成湖湘獨特的風(fēng)格,便是湘菜。
湘菜在八大菜系中有其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地方風(fēng)味。湘菜用料注重本地特色,口味以酸辣為主,而又不盡然。湘菜大師善于掌握辣椒的“蓋味而不搶味”的特性,在辣味之下調(diào)和百味。無論水產(chǎn)亦或山珍,其風(fēng)味均能于“辣口不辣心”的獨特辣味中透溢而出,做到去異味、增美味,交匯融合。
湘菜的烹調(diào)方法甚多,炒、熘、炸、蒸、燴、煨、烤、燒、鹵、燉,樣樣都能出“鮮”、出“味”、出“脆”、出“酥”、出“爽”。其訣竅,湘廚認(rèn)為有“五準(zhǔn)”:配料、調(diào)味、調(diào)色比例準(zhǔn),烹調(diào)用技時間準(zhǔn),投料投味順序準(zhǔn),烹制環(huán)節(jié)用火準(zhǔn),配菜成菜味型準(zhǔn)。其中,湘菜尤以煨、燉、蒸、煎、炒、燒、炸見長。煨、燉講究微火制作,煨則軟糯汁濃,燉則爛膩湯清;煎炒注重火侯(湖南民間炒菜即有“好火當(dāng)油鹽”之說),起鍋到上桌,菜肴生熟均須恰到好處,熟而不爛,脆而不生;蒸則保持家常風(fēng)味。
湘菜口味兼具酸、辣、麻、焦、香的特點,有濃鮮、清香、脆嫩多種風(fēng)格,或濃郁或清淡,皆為獨特。其酸辣有別于四川,甜淡有別于江浙,鮮嫩有別于兩廣,從而形成味道濃郁、風(fēng)格清新、不飾奢華、不尚尊榮、親近百姓的獨特風(fēng)味,自成一派。
湘菜深深植根于湖湘大地,帶著濃郁的湖湘地域特色。不僅造型、色澤、味道,而且在營養(yǎng)搭配、菜品名稱及擺放位置等,都顯示出湖湘文化的烙印。湘菜是一個大系列,各地又有各自的特色菜,如長沙的傳統(tǒng)湘菜、岳陽的水產(chǎn)菜,益陽筍子菜、常德缽子菜、張家界野生菌菜、湘西酸味菜、懷化麻鴨菜、婁底全牛菜、邵陽銅鵝菜、永州蛇菜、郴州野味菜、南岳素菜等,都各具地方風(fēng)味。湘菜三脈正是其地域特色的突出顯現(xiàn)。湖南地廣,人們在不同的地域生活,利用各地不盡相同的原料和調(diào)料(包括飛禽、走獸、游魚、野味、瓜果、蔬菜等各類土特產(chǎn)),做成菜肴,經(jīng)過長期的烹飪實踐,逐步形成與湖湘“人文圈”不無關(guān)聯(lián)的三大菜系:湘江流域菜系(以長沙、湘潭、衡陽為中心)、環(huán)洞庭湖區(qū)菜系(以常德、益陽、岳陽為中心)、湘西菜系(以吉首、懷化、張家界為中心)。三個菜系雖皆一脈相承,但在口味、品味上又各有千秋,是故形成三種各具特色、彼此交融、同中有異的地方風(fēng)味。
湘江風(fēng)味是湘菜主流。其制作精細(xì),選料廣泛,品味豐富,品種繁多,講究菜肴內(nèi)涵的精當(dāng)和色、香、味、器、質(zhì)的和諧統(tǒng)一。特點是:油重色濃,酸辣、香鮮、軟嫩并重,講求實惠。制法以煨、燉、臘、蒸、炒見長。煨以味透汁濃為上;燉以湯清如鏡為佳;臘含煙熏、鹵制、叉燒,熏制臘味菜品既可作冷盤,又可熱炒,或用優(yōu)質(zhì)原湯蒸食;炒則重鮮嫩香辣,可口為上。代表菜有“臘味合蒸”、“麻辣子雞”、“海參盆蒸”、“組庵魚翅”、“百鳥朝鳳”等。
洞庭湖區(qū)風(fēng)味,以烹制河鮮、家禽和家畜見長,多用燉、燒、臘之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軟。燉菜常用火鍋上桌熱煮,鄉(xiāng)間則用蒸缽置泥爐上燉煮,俗稱“蒸缽爐子”。通常是邊煮邊吃邊下料,滾熱鮮嫩,津津有味,當(dāng)?shù)赜小安辉高M(jìn)朝當(dāng)附馬,只要蒸缽爐子咕咕嘎”的民諺。究其源,湖區(qū)人常賴船只而生活,在船上吃飯,只能用砂缽就著河水或湖水煮魚。年長日久,這種自然、古樸的烹調(diào)方式,滲透進(jìn)廚師的烹飪技藝。洞庭湖區(qū)口味代表菜有:“洞庭金龜”、“網(wǎng)油叉燒洞庭桂魚”、“冰糖湘蓮”等。
湘西風(fēng)味,以制作山珍野味、臘肉、腌肉見長??谖吨叵?、香、酸、辣。其菜品有著濃厚的土家、苗、侗民族特色。竹筍臘肉、酸魚湯、酸肉炒辣椒、爆炒蕨菜、雞湯蘑菇等都是十分可口的湘西菜。湖南名菜“臘味合蒸”即自湘西傳出。代表菜有:“紅燒酸辣”、“板栗燒菜心”、“炒血鴨”、“湘西酸肉”等。
此外,永州血鴨、東安雞、臨武鴨、邵陽豬血丸子、武岡烤銅鵝、新化三合湯等菜品,都具特色,有著上百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