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盆底鞋簡介
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清朝時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其以木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細(xì)下寬、前平后圓,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
清代花盆底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dá)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dá)25厘米左右。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xì)下寬、前平后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tǒng)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
二、花盆底鞋的制作方法
方法一:取一塊木頭根據(jù)網(wǎng)上的圖片切成型。然后將完全用布做成的鞋(包括鞋底面,鞋底要多加幾層布,鞋底最多五5層布)放在木底頂上。然后把與布鞋大小一樣的薄木板兒(薄木板兒厚度不能超過0.5cm)放進(jìn)鞋里墊上。薄木板兒、布鞋、木底位置放正,然后用短鐵釘將這3樣釘在一起(圖釘也可以,木底有部分較薄小心弄穿了)?;ㄅ璧仔椭谱鞒晒α?。
方法二:瘦子專用)我做的是簡易的。材料很簡單:一雙不要的鞋(要像古裝片里的鞋)、保鮮膜的紙筒(或衛(wèi)生紙的紙筒)、塑料泡沫(不要一切開就碎掉的那種)、雙面膠、透明膠布??蛇x:毛線。
1、把紙筒切成5~10厘米的紙筒(最好是5厘米,不然可能會崴腳或斷掉)
2、在紙筒橫截面上貼雙面膠。
3、把紙筒貼在鞋上,在用透明膠布再次固定(雖然走路時會有膠布的聲音,但如果不固定,會崴腳,甚至可能毀壞、變軟)
4、把塑料泡沫按照紙筒橫截面的大小,在上面畫出圓(多少按照紙筒的大小定,形狀可以不一,大小最好差不多,因為它是泡沫,有彈性)
5、把泡沫塞進(jìn)紙筒里,最后一個同雙面膠固定。
6、可以用毛線做穗子。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花盆底鞋的起源以及制作方法,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多了解一下。從清代的古裝劇中看起來,花盆底鞋穿起來走路還是十分優(yōu)雅的。這種花盆底鞋的花盆底常常都很堅固,有時候鞋面都穿破了,鞋底還是好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鞋底的高度會逐漸降低,到了老年,就變成平木底了?,F(xiàn)在的人是穿不了花盆底鞋的,不過收藏一雙作為紀(jì)念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