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免费a级毛片无码鲁大师,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伏羲文化起源于什么時候 伏羲文化的文化源頭文化貢獻概述

本文章由注冊用戶 游客 上傳提供 評論 發(fā)布 糾錯/刪除 版權聲明 0
摘要:伏羲文化是伏羲時代產(chǎn)生的龍文化、玉文化、觀天文化、姓氏文化、漁獵文化、太極八卦文化,原始文字與數(shù)字文化的總稱。太昊伏羲皇首創(chuàng)的龍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成為民族傳統(tǒng)、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伏羲文化的歷史起源吧!


一.簡介

1.羲廟祭奠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生日。這一天,天水市民眾自發(fā)集會到伏羲廟祭奠“人宗爺”(按:天水人習慣將伏羲稱為“人宗爺”),乞求幸福安詳,新年好運氣。除了民間祭祀,天水還在每年舉行盛大的公祭活動。

2.文明之光

據(jù)《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wǎng)罟以教佃漁……,養(yǎng)犧牲于庖廚”。伏羲通過仰觀俯察,了解自然萬物,所畫八卦是用8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利用八卦占卜吉兇,正是這種對世界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并孕育著中國哲學的萌芽,這也是后來《周易》的思想基礎。此外,伏羲還立九部、設九佐,以龍紀官,號龍師。禪于伯牛,鉆木取火,教民熟食;制歷法,定節(jié)氣,消息祝福,以測吉兇,嘗百藥,制九針,以拯天疾,開創(chuàng)了中華最早的文明。

3.始祖地位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也是神圣血緣觀念的具體表現(xiàn)。一個民族始祖地位的確立,有歷史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同時也是多種文化相互融匯的結果。中華民族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始祖是國人歷經(jīng)千百年反復審慎地選擇而確立起來的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人們對于歷史的認識的本身也是歷史性的。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對于民族先祖的認定,是從遠古的傳說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逐漸確立起來的?!叭饰宓邸睘橹腥A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已逐步確立?!叭饰宓邸钡氖老抵校环耸衔痪印叭手住?、“百王之先”,是居神農(nóng)、黃帝之前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4.史書記載

關于太昊伏羲的文字記載至遲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已出現(xiàn),《左傳》、《管子》、《周易》、《莊子》、《荀子》、《列子》、《戰(zhàn)國策》、《國語》、《世本》、《逸周書》、《山海經(jīng)》等先秦典籍都有關于太昊伏羲的表述?!吨芤住は缔o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边@段話全面系統(tǒng)地敘述了伏羲功業(yè)和始祖地位,影響甚大。

在正史中,司馬遷《史記》從五帝之首的黃帝記起,未為伏羲立傳,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文化貢獻。到了東漢班固的《漢書》,則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世系從黃帝推至伏羲,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稘h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漢書·律歷志序》引《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諸語,認為“稽之于《易》,炮犧、神農(nóng)、黃帝相繼之世可知。”并以太昊伏羲為歷史源頭,確定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為太昊?!边@就是說,在古帝王系統(tǒng)中,只有太昊伏羲氏是“繼天而王”的,因而他是百王之先,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

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次為女媧、炎帝。梁代肖綺《〈拾遺記〉序》中說:“文起羲、炎”。其后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所謂“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并命,迄于晉宋,載筆備焉”。至唐開元間,司馬貞為《史記》補寫《三皇本紀》,綜述、補充前世有關伏羲的文獻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歷史古代典籍中歷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

二.文化貢獻

現(xiàn)代學者在解釋“民族”的意義時,越來越多地傾向于從種族血緣和文化傳統(tǒng)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我們在討論民族始祖的確認過程時,要同時看到這兩個方面的因素。歷代典籍對伏羲的文化貢獻所載甚多,這些貢獻歸結起來主要體現(xiàn)在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兩個方面:

1.文化開源

首先,從民族文化的形成上來說,傳說伏羲始畫八卦,開啟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源?!吨芤住?、《史記》等典籍記載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貢獻?!墩摵狻R世》:“故夫宓犧之前,人民至質(zhì)樸,臥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至宓犧時,人民頗文,智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暴寡,故宓犧作八卦以治之?!泵枋隽朔藭r代的社會狀況?!抖Y記·禮運篇》注引《中侯握河紀》談到與伏羲關系密切的“河圖洛書”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于河,遂法之畫八卦?!狈税素灾兴N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我們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礎。所以,可以說,伏羲開啟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先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另外,傳說伏羲確立了天文歷法;發(fā)明網(wǎng)罟,教民漁獵;養(yǎng)六畜以充庖廚;造琴瑟,作音樂等。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中華文明和文化初創(chuàng)時的貢獻。

與中華民族另外兩個重要始祖炎帝和黃帝相比,炎帝是農(nóng)業(yè)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貢獻;黃帝是農(nóng)業(yè)文明進化時期的代表,主要是華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統(tǒng)一的象征。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黃二帝更早的漁獵文明時期,是中華文化最早的源頭,是文明初始的象征。

2.嫁娶文明

其次,從民族血緣的凝聚上說,伏羲時代是一個部族融合的時期,史載伏羲“正姓氏,制嫁娶”?!堵肥贰份d:“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毙帐系闹饕饔镁褪敲餮墶e婚姻,純正血統(tǒng)。不同部族的人分別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各個部族相互通婚混血,從而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基礎。這是伏羲在民族血緣方面的偉大貢獻。

太昊伏羲氏還賦予了我們民族以總徽號——龍。《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贝罅课墨I和考古資料均證明,伏羲“人首蛇軀”。蛇是伏羲氏的圖騰。中華民族的總圖騰“龍”,正是以蛇為基礎,匯合了多民族圖騰而成的。聞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因部落的兼并面產(chǎn)生的混合的圖騰”。龍圖騰的形成,象征了中華民族主體血脈的匯聚和文化的奠基。從此,普天下的中國人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龍的傳人”,共同尊奉同一個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幟下,多民族團結和合,統(tǒng)一為中華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廣泛代表。

三.文化源頭

中華民族具有大約一百七十多萬年發(fā)展歷史。遠古伏羲時代,已出現(xiàn)了象征民族團結的“龍圖騰”,以及《伏羲易》爻片圖形。中華遠古時代,在今之甘肅省天水市【大地灣古人類文化遺址】附近,有個“風姓,以蛇為圖騰”的伏羲部落興起,其首領伏羲氏聯(lián)合天下各部族,創(chuàng)造了象征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龍圖騰”?!褒垺笔侵腥A各部族的總稱,“龍的傳人”辛勤勞作與生活在中華大地上,至今已超過五千多年了。今人歌頌伏羲皇:“織網(wǎng)罟、興漁獵、別姓氏、創(chuàng)八卦,開創(chuàng)了中華文化與文明”。伏羲皇被歷代中華兒女,共尊為【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在新中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與傳揚。因此,天水市被稱作【羲皇故里】。伏羲皇曾建都城于今之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因而,周口市被稱作【羲皇故都】。

中華祖先們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與表達,形成了原始的“中華易學”。伏羲皇曾經(jīng)用一些磨平一面的石片,當作“爻(yao)片”,表示“有與無、日與月、男與女;陰與陽”等相互依存的事物與現(xiàn)象。磨平的一面讀作“陽爻符”,寫作“一”,表示顯性、男人、太陽、光明等,未磨的一面讀作“陰爻符”,寫作“--”或“八”,表示隱性、女人、月亮、陰暗等。伏羲皇在地上畫個圓圈,放入“一陰,一陽”兩枚爻片,創(chuàng)造了“日月符”,后人稱作《陰陽魚》或《太極陰陽圖》,表現(xiàn)日月循環(huán),生生不息。

伏羲皇繼承祖先們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以及居住地四方“東西南北”的認識,創(chuàng)作了“日月符”與“三爻(yao)符”,這就是原始的“中華易學”。請看“日月符”與“三爻符”:伏羲皇創(chuàng)作《日月三爻圖》,《日月三爻圖》的中心是“日月符”,四周擺放八個“三爻符”。以“日月符”為圓心,“三爻符”內(nèi)側的“爻符”為“下爻”,外側的“爻符”為“上爻”。故曰:“三爻八卦,內(nèi)下外上”。讀寫陰陽卦爻遵循“從下到上”的順序,讀寫數(shù)字卦爻遵循“從左到右”的順序。

伏羲皇用三枚爻片創(chuàng)造的“三爻符”,表示原始文字和數(shù)字,還用八個不同類形的“三爻符”環(huán)形擺放在“日月符”周圍,構成了一幅表現(xiàn)萬事萬物發(fā)展變化的示意圖,稱作“日月三爻圖”,后人稱之為《伏羲太極八卦圖》,或簡稱《伏羲易》。

《伏羲易》是用圖形表示的“中華易學”作品,被記錄在甲骨文字里。殷墟出土甲骨文“易”字,記載了《伏羲易》的圖形。請看甲骨文“易”字的結構。

日月 三爻=易

三爻 日月=易

圖中代表“三爻符”的“三小橫”無論放在“日月符”的左邊,或者右邊,這個甲骨文都讀作“易”字。

現(xiàn)代中文來自遠古時代的“甲骨文字”。甲骨文字屬于“象形文字”,用“筆畫”表現(xiàn)相關事物的形象。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易”字,表明“三爻符”圍繞“日月符”擺放,構成了遠古時代表現(xiàn)自然規(guī)律的“中華易學”。

后人將伏羲皇創(chuàng)作的“日月符與三爻符”圖形,稱作“伏羲太極八卦”?!疤珮O圖”中的“太極、陰、陽”三維一體,突出表現(xiàn)“三”是個重要數(shù)字。

遠古“人頭瓶”與“三足缽”

【伏羲故里】甘肅省天水市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出土的“人頭瓶”與“三足缽”等文物,展示出距今四千年至八千年前,伏羲皇與神農(nóng)帝等“三皇五帝”時代的原始彩繪與雕塑文化。

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遠古中華祖先遺址中,存在一些磨平一面的小石片。這些出土的“爻片”與甲骨文“易”字,證實《伏羲易》在遠古時代就出現(xiàn)了。

依據(jù)甲骨文“易”字和出土文物“爻片”的提示,再現(xiàn)《伏羲易》爻片圖形,只需2 3*8=26(枚)爻片。這“26枚爻片”組成的《伏羲易》圖形,如同26個字母組成的文字,內(nèi)容豐富,意義深遠。

后人用很多方式再現(xiàn)《伏羲易》的圖形。請看羲皇廟里,現(xiàn)代人制作的《太極陰陽八卦圖》。

伏羲皇手捧“太極八卦”的塑像

另外,河南洛陽地區(qū)伊川縣出土的“伊川缸”等文物,也展示了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時代,人們“眼觀四時八至,二十四節(jié)氣”等天文歷法與繪制的“八卦”圖形。

出土文物“伊川缸”照片

請看今人對“伊川缸”圖案的解析:

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jié)氣等自然規(guī)律,有目共睹。

從“伊川缸”圖案解析,我們得知:原始“中華易學”是中華祖先們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與表達。原始的中華易學是“圖形”而非“經(jīng)文”。

探索《伏羲易》的內(nèi)容,就能懂得中華易學的原理與規(guī)律,就能明白中華卦爻的數(shù)理及本質(zhì)。了解《伏羲易》的時空方位,就能步入中華風水與養(yǎng)生學術大門?!斗艘住返南嚓P內(nèi)容,分述如下。

(一)“日月符”蘊含的易學原理與養(yǎng)生術

伏羲日月符(太極)

1,“伏羲日月符”,后人稱作《太極陰陽圖》,蘊含“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互補,循環(huán)往復”等易學原理。更深入的思考,《太極陰陽圖》蘊含“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等現(xiàn)代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元素。

2,“伏羲日月符”提示:“太極、陰、陽”是萬事萬物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現(xiàn)代科學發(fā)現(xiàn):可見的“物體”、不可見的“能量”與“場”構成了宇宙世界?!拔矬w、能量、場”是物質(zhì)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這三種物質(zhì)形式的“顯與隱;強與弱;多與少”等變化,構成了不同性質(zhì)的萬事萬物。

3,從“伏羲日月符”的“陰與陽合成太極”的寓意,提示中華養(yǎng)生術:“精與氣的結合,產(chǎn)生神明”。人體最初的“精”,即“生命物質(zhì)”,來自父母的身體;出生后的“精”來自身體消化系統(tǒng)與呼吸系統(tǒng)攝取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與生命物質(zhì)。“精”是生命力的載體,屬于活體,需要適當?shù)纳姝h(huán)境,不能過冷,也不能過熱。攝取先天與后天之“精”,以增強生命力,對于人體的生命至關重要。人體的“氣”即“生命能量”,是人體“精”催化“營養(yǎng)物質(zhì)”產(chǎn)生的能量?!熬c氣”的結合,產(chǎn)生了人體的“神”,即“生命靈魂”?!吧瘛毙枰熬c氣”的供養(yǎng)與支撐。

中華養(yǎng)生術主張“扶正固本”,創(chuàng)造了很多“蓄精、補氣、養(yǎng)神”的方法。例如,《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提倡“移精變氣,聚精養(yǎng)神”。人們集中思想把身體吸納與存儲的生命物質(zhì)“精”與營養(yǎng)物質(zhì)結合轉變?yōu)樯芰俊皻狻?,再升華為生命靈魂“神”。如果“精氣神”充足了,人們就會神智清朗,思維敏捷,益壽延年。

上述養(yǎng)生方法,來自“伏羲日月符”蘊含的思想。因此,“伏羲日月符”即“太極陰陽圖”常常被中華養(yǎng)生學家、醫(yī)藥學家與道學家們做為標志性的符號使用。

(二)“三爻符”蘊含的原理及規(guī)律

伏羲皇創(chuàng)作的八個“三爻符”,是原始的文字與二進制數(shù)字符號。后來,“伏羲三爻符”被用于占卜,冠以卦名,當作“卦符”看待了。《伏羲八卦》的“二進制數(shù)字”真相,隨之被淹沒了,沒有人知道了。

現(xiàn)代人發(fā)現(xiàn)了《伏羲八卦》蘊含的“二進制數(shù)字”原理與規(guī)律,并用“0”與“1”兩種狀態(tài)組成了數(shù)字電路,開創(chuàng)了科技新時代。

數(shù)字電路的發(fā)明,普及了“二進制數(shù)字”的原理與規(guī)律,使得現(xiàn)代人很容易明白《伏羲八卦》的如下數(shù)理:

1,《八卦》的每個“爻片”都有“陰或陽”兩種可能的狀態(tài);每個“三爻卦符”都需要三個“爻片”組成。依據(jù)排列組合的乘法原理,這樣的“三爻卦符”,僅有2*2*2=8(種)型態(tài)。

2,從“伏羲八卦”即三爻卦符“000”坤卦開始,經(jīng)001,010,011,100,101,110,到111的二進制“數(shù)值”,分別是0,1,2,3,4,5,6,7。由小到大的順序很明顯,便于學習和記憶。

本書采用數(shù)字“0”標示陰爻符號“--”;用數(shù)字“1”標示陽爻符號“一”。陰陽爻符“從下到上”的數(shù)位排列,轉換為數(shù)字爻符“從左到右”的數(shù)位排列。這樣“陰陽爻符”與“數(shù)字爻符”的對應關系,便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了。

例如,從下到上“陰陽陽”排列的“巽(xun)”卦,對應于從左到右的“011”排列的“巽”卦?!?11”表示原始文字“風”與原始數(shù)字“3”。請看下圖:

“風、3”,巽卦。

《伏羲八卦》的二進制“三爻符”,分別代表八個原始文字與數(shù)值。“三爻符”內(nèi)部陰陽爻符數(shù)量與位置的變化,表現(xiàn)為二進制數(shù)值與原始文字的變化。例如,從“000”坤,土、女、陰等內(nèi)容,逐漸變化到“111”乾,天、男、陽等內(nèi)容,蘊含著“事物的性質(zhì)取決于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性質(zhì)”,以及“事物的變化一般遵循量變到質(zhì)變的規(guī)律”等現(xiàn)代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元素。牢記《伏羲八卦》的數(shù)值、三爻符、卦名與意義,就能順暢進入中華易學的殿堂。

《伏羲八卦》的對應關系如下:

數(shù)值--三爻符—--卦名;原始文字

0----000------坤;土、地、女、陰

1-----001-------艮;山、...

2-----010-------坎;水、...

3-----011-------巽;風、木、...

4-----100------震;雷、...

5-----101------離;火、...

6-----110-------兌;澤、...

7-----111-------乾;天、男、陽等。

(三)《太極八卦圖》的方位與中華風水學術

中華風水學的真諦來自中華先民尋找宜居環(huán)境的經(jīng)驗積累。例如,山清水秀,背風向陽的宜居環(huán)境,或者,河流匯接或環(huán)繞的平川地代等,皆屬風水寶地。中華四大發(fā)明之一的“羅盤”與風水學術密切相關。因為“羅盤”能夠確定“方位”。

“先天八卦”或“后天八卦”的方位,都是后來人添加進去的。因此,五花八門,各有各的說法,但是,皆屬“僅供參考”之列,不必細究。其中,比較權威的,當屬依據(jù)“泰卦”確定的方位。

“坤上乾下,陰陽交合”謂之“泰”。“泰”的卦象表示“大吉大利”,而且能夠與全世界的“地圖規(guī)則”接軌。因此,很多人采用了“泰”卦確定的方位。請看依據(jù)“泰”卦,確定的方位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由坤卦(北)起始、順時針依次為震卦、離卦(東)、兌卦、乾卦(南)、巽卦、坎卦(西)、艮卦、又返回坤卦(北),完成一個循環(huán)周期。

其他那些從卦爻“名稱”或卦辭“文字”出發(fā)的“風水學”,多數(shù)脫離實際,除了“玄學”意義,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因此,學習與牢記“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等方位規(guī)則,以及“面向南方,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中華方位術語很有必要。至于其他風水理論,牽強附會的居多,越扯越遠,僅供娛樂不必當真,也不必記憶了。

(四)《伏羲易》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從《伏羲易》的“內(nèi)容、時間、空間”三維屬性觀察,人們看到了《伏羲易》對中華文化的巨大貢獻:

1.《伏羲太極圖》被后人發(fā)展出“中華養(yǎng)生易學”與“中華道德易學”,其代表作品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太極養(yǎng)生功》、商代《坤乾易》與周代《道德經(jīng)》等。

2.《伏羲八卦圖》被后人發(fā)展出“占卜易學”,或稱“玄學”。其代表作品為夏代《彖辭易》、周代《文王易》與《周易》、漢代“易經(jīng)”與《京氏易傳》、明代《斷易天機》等。

3.《伏羲太極八卦圖》被陰陽師發(fā)展出“陰陽五行學”,或稱“五行易”;被風水師發(fā)展出“風水易學”,或稱“堪輿學”;被巫師道徒演繹出“命相易學”與“鬼神易學”等。

由上可知:從《伏羲易》衍生出的中華易學與玄學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本章探索《伏羲易》展示的原理及規(guī)律,讓人們看到了“太極、陰、陽”,以及“三生萬物”等“原始三維世界觀”,看到了“精、氣、神”支撐人體,看到了“物體、能量、場”構成宇宙世界萬事萬物。

《伏羲易》蘊含的“有無相生,顯隱共存,陰陽互變,循環(huán)往復”等原理與規(guī)律,印證了馬克思哲學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量變到質(zhì)變規(guī)律”等認識,古已有之。可以說:《伏羲易》不僅是中華易學與三維世界觀的第一源頭、而且是馬克思哲學中國化的最佳載體。

伏羲皇被稱為中華民族三皇五帝的“三皇之首”、“都”于宛丘,1984年發(fā)掘出了羲皇故都宛丘,方廣百畝。被譽為近代地下發(fā)掘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地下古城址?!俺鞘小背霈F(xiàn)了吧!伏羲創(chuàng)網(wǎng)罟,執(zhí)伏犧牲養(yǎng)成六畜,開創(chuàng)人類的畜牧時代,結束了茹毛飲血,開始吃熟食,也是一項人類的重大文明吧!伏羲制嫁娶,結束了群婚、亂婚,方始“一夫一妻”的對偶婚,正姓氏,別血緣,提高了人類的自身質(zhì)量,又是一項關系人類的重大發(fā)明吧!不論許慎的《說文解字》,還是其它關于考證中國文字的典籍,皆說八卦的八個符號,是中國方塊字的“祖先”。當代人發(fā)現(xiàn),在八進制,十進制出現(xiàn)之前,遠古中華祖先們已經(jīng)發(fā)明了二進制數(shù)字符號,即“三爻符”。

(1)人文始祖

追尋我們民族的根,有幾個偉大的名字是無法回避的,他們就是“三皇”—伏羲、神農(nóng)、黃帝。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中華文明史上一些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畫八卦、結網(wǎng)罟、興嫁娶、創(chuàng)樂器等都附著在伏羲身上,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來被尊稱為“人文始祖”,“人宗爺”或“人祖爺”。當然,現(xiàn)代意義上伏羲文化內(nèi)涵更加廣泛,凡和伏羲事跡相關的事或物,諸如祠廟遺跡、民情風俗、軼聞傳說、史籍記錄等都屬于伏羲文化范疇。

關于伏羲的傳說長久流傳于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漢以降,伏羲開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確立,其事跡及相應的文化通過三個層面?zhèn)鞑ィ浩湟?,典籍傳承層面,?jīng)、史、子、集各類典籍代不絕書;其二,圖像傳承層面,伏羲畫像頻頻出現(xiàn)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繪、工藝品加工等各種藝術形式中;其三,祭祀傳承層面,從官方到民間都設祠祭祀,綿延不絕。由此,形成了內(nèi)容博大的伏羲文化。

(2)中華龍文化

民間藏有8000千年前的龍文物。從而可映證,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圖騰神,華夏先民在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進程中,龍圖騰始終是最顯亮的旗幟。伏羲而下,炎帝神農(nóng)、勾芒、共工、祝融、軒轅黃帝等遠古文化英雄都繼承了龍圖騰。三皇五帝一脈相承,他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與龍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從而龍也就成為中華文化內(nèi)涵博大、最富有魅力的形象。正如聞一多先生《伏羲考》所言:“龍族的諸夏文化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數(shù)千年來我們自稱‘華夏’,歷代帝王都說是龍的化身,而以龍為其符應,他們的旗章、宮室、輿服、器用,一切都刻著龍文??傊?,龍是我們建立國的象征?!逼鋵崳瑥母蟮姆秶?,從物質(zhì)世界到精神天地,從上層文化到民間習尚,龍無所不在,中華大地幾乎是龍的世界。隨著封建制度的消亡,龍完完全全走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其形象威武雄壯,團結強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最偉大的標識。在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龍有著不同替代的牢固地位。無論何時何地,“龍的傳人”這一口號始終是海內(nèi)外華夏兒女團結奮進的“粘合劑”。有一句歌詞唱得好:“黑頭發(fā)黑眼睛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四.文化靈魂

在贊頌伏羲的匾聯(lián)上,“一畫開天”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匾聯(lián)之一,所謂“一畫開天”就其實質(zhì),即伏羲在質(zhì)樸、簡易、無框框條條局限的原始思維狀態(tài)下不斷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個思維的制高點,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層次考察,從而感悟到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最基本規(guī)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陰”和“陽”兩個最基本的元素,并用“日月三爻圖”這種特殊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打開人們認識世界的閘門。以“伏羲日月三爻符”為基礎的易學,作為中國人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的靈魂。

以上三個方面是從大處著眼的,如果細化論述,則伏羲文化的精神實質(zhì)還可表述為:①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造精神;②兼容并包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③百折不繞的奮斗精神。伏羲和伏羲時代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動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歷朝歷代對伏羲的崇拜,其實就是對文明和進步的禮贊,對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肯定,對無私奉獻者的感恩,這與我們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富強和諧國家的時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無疑會對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起到積極的作用。

1.創(chuàng)始龍文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民族,華夏裔胄被稱作龍的傳人。為什么被稱為龍的民族和龍的傳人?追根溯源,這一切,都肇始于遠古時代太昊伏羲氏創(chuàng)制龍圖騰和以龍紀官的偉大創(chuàng)舉。

2.典籍記述

《周易·系辭下傳》說:“伏羲氏沒.神農(nóng)氏作。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之后眾多史籍幾乎是一致采用這一觀點。《漢書》、《白虎通義》更是原文照抄地記載?!妒辣尽贰ⅰ渡袝ば颉?、《帝王世紀》稱伏羲氏、神農(nóng)氏、軒轅氏為三皇,《漢書·律歷志》將伏羲氏列為三皇之首。魏晉之后這一稱謂成為眾多史學家的共識。明代朱元璋欽定伏羲氏、神農(nóng)氏、軒轅氏為三皇,稱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從而有了華夏先祖“三皇五帝”之說。北京國保單位“歷代帝王廟”也是按朱元璋的欽定設立的牌位?!墩f文》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作為一種中國古史系統(tǒng)。山東嘉祥縣東漢末年的武梁祠歷史人物畫像石刻,共刻有11位上古帝王圖像,也是伏羲氏為首,之后是神農(nóng)氏、黃帝、顓頊等。

《左傳·昭公 十七年》記述:“黃帝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太昊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堵肥贰吩唬骸疤环耸弦札埣o官,百師服,皆以龍名?!?《史記·補三皇本紀》云:“伏羲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薄吨駮浤辍酚浭觯骸疤环耸?,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北宋劉恕《通鑒外紀》記載“太昊時有龍馬負圖瑞出于河,因而名官,始以龍紀,號曰龍師。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大庭為居龍氏,治居廬;渾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里;栗陸為北龍氏,繁殖草木,疏導源泉?!薄毒V鑒易知錄》記述:太昊伏羲氏立“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兜弁跏兰o》、《淮南子》等史書典籍均有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為龍師的記述。《竹書記年》說太昊伏羲氏為風姓之祖。風的上部正是“天似穹廬”的表相,下部乃一蟲字,蟲即龍也,概之,“風”所表示的正是“天下一條龍也”。而太昊伏羲氏的屬下都是以龍為司職的官員,這就充分說明:“龍”最早與太昊伏羲氏聯(lián)系在一起。稱太昊伏羲氏為龍師人祖是數(shù)千年來人們的共識。

3.傳說故事

太昊伏羲氏為什么“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與漢族民間傳說中太昊伏羲氏創(chuàng)制龍的圖騰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當然傳說不能當作歷史,但傳說可以折射出歷史的畫面?,F(xiàn)代科學考證,中華民族心目中被稱作龍的神物,是不存在的。龍是遠古時期人們所崇拜的圖騰,而且是由當時眾多部落的圖騰拼湊而成的,是太昊伏羲氏率領的部落聯(lián)盟所高舉的一面旗幟。聞一多先生在《詩與神話.伏羲考》一文中說:"龍究竟是什么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并且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的一種綜合體”;“龍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tài)是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澤厚說: “這可能意味著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zhàn)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那蛇圖騰不斷合并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東在2000年推出了他潛心研究寫成的《中國龍的新發(fā)現(xiàn)》(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王東認為,中國的“龍”源于圖騰,又超越圖騰,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也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號和美好象征。龍的圖騰是怎樣出現(xiàn)的?又為什么叫作龍?多年來,筆者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在豫、魯、皖,在陜甘地區(qū),廣泛收集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并將這些民間傳說歸納整理,與出土文物上的中國古文字相印證,經(jīng)過深入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太昊伏羲氏率領的部落聯(lián)盟是最早以龍為圖騰的。太昊伏羲氏是遠古社會唯一號稱“龍師”,并以“龍”稱謂司職的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

4.龍圖騰

相傳太昊伏羲氏建都于宛丘,統(tǒng)領著九大部落。這九大部落在結盟之前,都有著自己的圖騰,如蟒蛇、雄鹿、老虎鱷魚、巨蜥、紅鯉蒼鷹 、白鯊、長須鯨等等。華夏九州第一次大結盟之后,太昊伏羲氏集中九大部落圖騰的特色,以蟒蛇圖騰為基礎,選用鱷魚圖騰的頭,雄鹿圖騰的角,老虎圖騰的眼,巨蜥圖騰的腿,蒼鷹圖騰的爪,紅鯉圖騰的鱗,白鯊圖騰的尾,長須鯨圖騰的須,組成了一個新的圖騰。新圖騰的形成,標志著“伏羲始定四海之廣、作八卦、分九州”(見《竹書紀年》)。這個新圖騰乃天下之物也。代表著眾多部落第一次大結盟的新圖騰是如何確定為“龍”這個稱謂的?我們可以從典籍記載中,從出土的古鼎銘文、甲骨文、古籀文及傳統(tǒng)的小篆中,從天空閃電的圖像里,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云:“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痘茨献印さ匦斡枴芬嘣?“雷澤有神,龍身人頭”。多種典籍均載雷神為龍身人頭,說明遠古時期龍曾被奉為雷神。《太平御覽》卷13引《尚書·洪范》說:“雷于天地為長子,以其首長,萬物與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入,入則萬物入。入地而百八十三復出,出則萬物亦出。” 古人認為萬物生長與雷電有密切聯(lián)系,以為是雷電送來了雨水,主宰萬物生長。

古籀體的“龍”,甲骨文的“龍”,展現(xiàn)的既是龍圖騰的形象,同時也是雷電出現(xiàn)時的閃電圖像。而周代“古缽”銘文的“龍”其右部分仍然是閃電的圖像,其左部分已經(jīng)有了雷鳴之“音”的成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漢印、漢代《張遷碑》的“龍”已定型,“龍”字的左邊是一個“音”字的夸張,為雷鳴之音,蘊含著一種“隆隆”聲;“龍”字的右邊那彎彎叉叉的字形,為閃電之相,顯現(xiàn)著新圖騰的圖像?!墩f文解字》論述漢字形成的途徑為“指事、象形、象聲、會意、轉注、假借” 六個方面,而這個繁寫的“龍”字左邊象聲,右邊象形,左右合之為“龍”,完全符合中國字形成和發(fā)展象聲、象形、會意的基本規(guī)律。從古籀體到現(xiàn)代繁寫體“龍”的演變,給我們傳遞著一個重要的信息,“龍”的命名與電閃雷鳴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在太昊伏羲氏時代,先民們發(fā)現(xiàn),每逢雨水降臨時,烏云洶涌,當雷鳴電閃之時,那耀眼的閃光圖像蜿蜒奔馳,一伸一曲,極像他們新制作的圖騰。而緊緊相伴隨的,是“隆隆隆”的雷聲;“隆隆”聲涵概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人的感覺自然是雄壯、崇高和神秘。于是,太昊伏羲氏和先民們?nèi)∑洹奥÷ 甭暎瑢⒋碇姸嗖柯涞谝淮未蠼Y盟的新圖騰,以“隆”這個音而呼之。當然,在太昊伏羲氏時代,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字, “隆”和“龍”還不可能有什么區(qū)分,它只是一個稱謂的符號?!褒垺弊质呛髞砣藗冎鸩桨l(fā)展演化而成的。其實, “隆”也好,“龍”也好,它代表的只是閃電的圖像和雷鳴的聲音,或者是閃電所帶來的聲音。

新圖騰被太昊伏羲氏和先民們定名為“龍”之后。華夏民族的知識結構中,開始有了龍圖騰的稱謂,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一個體型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明能暗、能起能臥、擅爬會游、彎轉曲折、快速行進、善于變化、能量巨大、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龍的概念。太昊伏羲氏把龍圖騰作為族徽,龍圖騰從此成為華夏帝業(yè)的象征,龍圖騰渲示著華夏九州的大團結和大融合。在遠古的原始社會狀態(tài)下,雖然還沒有階級,還沒有剝削,但是,人們只要看到龍圖騰,就會立即簇擁到龍圖騰之下。隨著歷史的積淀和蘊蓄,龍成為溝通天地的吉祥瑞獸。在人們的心目中,龍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文化標志,是吉祥嘉瑞的象征,龍圖騰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有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龍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成為民族傳統(tǒng)、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5.考古證明

從考古的發(fā)現(xiàn)研究看,在人們的意識當中,龍與人的關系意識,從6000多年前開始一直延續(xù)下來。建國以來,在黃河,長江流域都曾發(fā)現(xiàn)過新石器時代有關龍文化的遺跡和遺物。如內(nèi)蒙古赤峰地區(qū)出土的玉雕龍, 該玉雕龍為碧綠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體呈英文字母C的形狀,因此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距今5500年;湖北黃梅縣焦墩出土的河卵石擺塑龍, 形象為鹿頭蛇身,長4.46米,距今6000余年。這些發(fā)現(xiàn)都曾引發(fā)考古界和史學界對龍文化的探索.人們曾預言,具有發(fā)達原始農(nóng)業(yè)的黃河流域,有可能找到原始龍文化的影子.這一推測在1987年終于得到證實. 這一年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葬,墓葬右龍左虎,中間睡一個身高達一米八四的男性墓主。龍的圖像是用蚌殼堆積而成的,屬于體型較大的鱷形龍,形象同后世成形的龍紋比較接近。經(jīng)測定,距今為6400百年加減135年。

網(wǎng)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注冊用戶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非“MAIGOO編輯”、“MAIGOO榜單研究員”、“MAIGOO文章編輯員”上傳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冊用戶自主發(fā)布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網(wǎng)頁上相關信息的知識產(chǎn)權歸網(wǎng)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圖表、著作權、商標權、為用戶提供的商業(yè)信息等),非經(jīng)許可不得抄襲或使用。
提交說明: 快速提交發(fā)布>>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您還未登錄,依《網(wǎng)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fā)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互動服務用戶公約>>
發(fā)表評論
最新評論
暫無評論
相關推薦
敦煌有哪些文化價值 敦煌的歷史和文化概述
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一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三千余身,壁畫4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筑五座。早在1944年國民政府就在此成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后,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是中國文物保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成體系而且不曾間斷的保護、研究工作。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敦煌文化吧!
伏羲文化起源于什么時候 伏羲文化的文化源頭文化貢獻概述
伏羲文化是伏羲時代產(chǎn)生的龍文化、玉文化、觀天文化、姓氏文化、漁獵文化、太極八卦文化,原始文字與數(shù)字文化的總稱。太昊伏羲皇首創(chuàng)的龍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成為民族傳統(tǒng)、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伏羲文化的歷史起源吧!
隴劇有哪些行當流派 隴劇的流派及藝術特色概述
隴劇原名隴東道情,是甘肅省獨有漢族戲曲藝術。起源于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扎根于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shù)孛耖g音樂營養(yǎng),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1958年搬上舞臺,1959年正式命名為隴劇。接下來本文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隴劇的流派以及藝術特色,一起來看看吧!
甘南藏戲起源于什么時候 甘南藏戲的藝術特征及影響概述
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稱“拉卜楞藏戲”。甘南藏戲誕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從藏族民間舞蹈、民歌、僧歌演變而來的。藏戲在甘南普遍流行開來,并傳至四川的甘孜、阿壩一帶以及青海黃南自治州等方言區(qū)。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甘南藏戲的藝術特征及其影響吧!
甘肅有哪些生活習俗禁忌 甘肅風俗禁忌簡述
甘肅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規(guī)矩,最普遍的是客不擇食、臥不進食、食不敲碗、禁剝饃皮等。客不擇食即做客時不能挑剔飯菜,且以先動粗淡飯為禮;臥不進食,即是認為躺著吃東西是好吃懶做之態(tài);食不敲碗,認為吃飯敲碗不雅觀,沒禮貌;禁剝饃皮,有尚節(jié)儉、不浪費之意。宴席有定規(guī),一般是八人一桌,意與八仙對應,表示尊敬。正面為上席,是尊者、輩分高者的席位。那么甘肅除了這些規(guī)矩外,甘肅還有哪些生活忌諱呢?那就繼續(xù)瀏覽下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