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飲食細節(jié)別忽視
細節(jié)1:輔食添加
輔食到底應該何時添加?
其實現(xiàn)在美國和歐洲國家開始慢慢的提倡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包括我們國家也有一定的改變。我提倡晚一點添加輔食,但是不可過晚,如果8個月還沒添加,那就會影響了孩子的味覺及咀嚼功能了。但是我并不建議4個月就添加輔食,4個月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嘗一下味道,感受一軟的、硬的、甜的、咸的、涼的、熱的,正式添加還是要到6個月以后。
Tips: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可在6個月以后添加輔食;而對于混合或人工喂養(yǎng)的寶寶,建議在4~6個月時添加輔食。也就是說,如果母奶充足,可以稍微延遲添加時間;如果不充足,還需要添加奶粉作補充,那不妨稍微早一點添加輔食。但每個寶寶個體發(fā)育存在差異,是否應該添加輔食,不是看月份牌,而6個月也并非硬性指標,而是看寶寶是否準備好了接受輔食。國際母乳會建議媽媽們觀察以下幾點“準備好了”的跡象:
1、寶寶有能力表達拒絕,即寶寶在不想吃東西時,閉上嘴扭轉頭,以此告訴媽媽“我不要!”。如果寶寶沒有這樣的能力,你只不過是在向一個無法抗拒你的嬰兒嘴里塞他不需要的東西。
2、寶寶能夠不用扶助,自己坐著,脖子也能夠直立。
3、寶寶的舌頭推吐反射消失,并具備吞咽能力。
4、寶寶對大人吃飯表現(xiàn)出極大地興趣,并且能夠伸手抓住食品。
4~6個月只是一個時間范圍,并不是說添加一定要在4個月或6個月時。因為最開始添加輔食,要成功差不多也要1~2個月的時間。這個過程你要和孩子展開一場“拉鋸戰(zhàn)”,所以很可能4個月時就已經開始添加輔食了,但到6個月時孩子才真正接受。
細節(jié)2:斷奶
母乳到底應該何時斷?
在添加輔食的過程中常常容易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急于求成,媽媽希望寶寶身體強壯,不顧及寶寶的消化能力,盲目的添加輔食,結果造成寶寶消化不良甚至厭食;另一種是媽媽對輔食添加不夠重視,認為自己的奶水充足,添加輔食太麻煩,8~9個月的寶寶還只喂母乳,這樣很容易發(fā)生寶寶貧血和佝僂病,也為今后的斷奶增加了困難。所以,媽媽們應了解為寶寶添加輔食的意義,學會科學的添加輔食。寶寶吃母乳與輔食添加應平行進行。不是因為斷母乳才開始吃輔食,而是在斷母乳前輔食已經吃得很好了,所以斷母乳前后輔食添加并沒有明顯變化,斷奶也不該影響寶寶正常的輔食。如果媽媽母乳充足,寶寶愿意吃母乳以外的食物,不要強行中斷母乳,可以順其自然到2歲左右再完全斷奶。如果寶寶拒絕吃除母乳外其他食物,到寶寶1歲左右就可以考慮完全斷奶。
細節(jié)3:烹飪方式
哪種烹飪方式更適合孩子的腸胃?
孩子的烹飪就是要軟、爛。我自己比較喜歡給孩子燉湯,把肉和菜全都燉在一起,這樣肉和菜就比較爛,容易吸收,而且孩子還可以喝湯。當然我也會給孩子炒菜,但是一定要剁碎。對于不同的烹飪方式我覺得可以讓孩子多接受些,起初簡單些,慢慢的復雜讓孩子逐漸接受。孩子1歲時,飲食種類是可以和大人一樣,但是飲食的方式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1歲孩子的脾胃還是比較虛弱的,而且牙齒也沒有長全,食物還是要做的清淡、軟、爛。1~2歲時,80%的流質半流質飲食,20%的固體食物,尤其是對于脾胃虛弱的寶寶,固體食物更要晚一些添加。
細節(jié)4:保護腸胃
怎樣的飲食方式才能保護孩子嬌嫩的腸胃?
寶寶不愛吃飯,其實與媽媽做的飯菜好不好吃、有沒有營養(yǎng),關系都不是很大。關鍵問題是在初期的時候有沒有注重孩子脾胃的養(yǎng)護。孩子很少有先天脾胃虛弱的,大部分都是后天被父母們慣壞了。比如有的媽媽給孩子喝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酸奶,非常涼,只有幾度,對孩子的脾胃損害是非常大的。媽媽們總認為熱了后,益生菌就沒有作用了。其實生冷的食物對腸胃的損害遠遠要比益生菌不起作用嚴重的多,而這些益生菌起得作用能有多大,則很難說。這就需要媽媽在寶寶的做飯上下些功夫,精心調養(yǎng)孩子的脾胃,飯要做的軟、細、爛、溫、清淡,涼的不吃,硬的不吃。同時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什么都吃,不要什么吃的過多或者吃的過少,更不要不吃垃圾食品。
細節(jié)5:飲食習慣
怎樣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對于寶寶而言,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不知媽媽有沒有留意,城里的寶寶似乎吃得更好,山珍海味無所不有,可卻仍是喂養(yǎng)困難兒,甚至體弱多病。而農村的孩子,吃到的食物種類有限,粗茶淡飯,可一樣健康活潑,頂著粉嘟嘟的小臉蛋滿院子跑。小時候能吃到的食物種類有限,但是仍然很健康,沒有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的狀況。其實我們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單純的谷物里的基本能滿足我們人體的營養(yǎng)需求,然后我們再適當?shù)某砸恍┢渌氖澄飦硌a充,比如蔬菜、肉類等。所以,關鍵問題不在于寶寶吃了什么,而是你怎么喂才能讓寶寶把吃進去的食物營養(yǎng)充分吸收和利用,所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根本。一般不愛吃飯的寶寶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撒嬌型寶寶。上桌吃飯下桌不吃,尊重飯菜。寶寶要吃的有規(guī)律,飲食時間相對固定。如果到了吃飯時間,寶寶不吃也不強迫。我大女兒有段時間就挑食,不愛吃飯,我就告訴她,你不吃飯一會就沒有了,餓了也沒有吃的。經歷過一次以后她就知道到吃飯時必須吃,否則就要餓肚子了。
2、脾胃虛弱寶寶。關鍵是要養(yǎng)護好孩子的嬌嫩的脾胃,剛才在上面也提到了如何養(yǎng)護寶寶的脾胃。需要特別注意的時寶寶脾胃虛弱時,通常吃的少,這時一定不要硬塞。
細節(jié)6:媽媽心態(tài)
孩子不愛吃飯,媽媽要注意哪些?
當孩子出現(xiàn)不愛吃飯時,媽媽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認真去自我反思,找出孩子厭食的原因,對癥下藥,這是最重要的,如果強行塞飯,寶寶就容易生病了。孩子不能吃要上心,孩子太能吃也要上心。還有些家長過分仔細和小心,總是怕不衛(wèi)生,不讓孩子吃這個吃那個,不讓孩子碰這個碰那個,孩子不能去沙子里玩有很多細菌。其實細菌是無處不在的,孩子不可能生活在一個真空的環(huán)境中。讓他逐漸融入到大的環(huán)境中,讓他在奔跑中學會奔跑,在攀爬中學會攀爬,在慢慢的和大自然的菌群接觸的過程中,他才能建立起她的體抗力。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尤其在寶寶生病期間,媽媽更不過因為過度擔心緊張而亂了方寸,擔心寶寶營養(yǎng)不足,而強行喂養(yǎng)。比如孩子出現(xiàn)腹瀉時,通常是要求飲食清淡,但是爺爺奶奶總怕營養(yǎng)不足,病還沒好就給孩子吃肉,結果腹瀉又加重了,遷延不愈。其實在孩子生病期間,媽媽們需要做的關鍵是要讓寶寶腸胃得到充分的休息,讓他盡快的康復以恢復孩子的飲食,不要在生病期間去破壞這種平衡。
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飲食習慣
1、讓孩子養(yǎng)成不用臟手拿東西,吃東西前、便前便后、玩耍后等都要及時洗手的習慣。因為小手一天里不停地拿這拿那,接觸的物品繁雜,難免會沾染這樣那樣的細菌。所以,特別是吃東西前,要求孩子一定要用肥皂好好將小手洗洗干凈,盡量地阻止"病從口入"。
2、教孩子吃瓜果蔬菜要洗凈。因為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為了防止病蟲害,會施用化肥和農藥,所以,進食前,一定要清洗干凈,最大限度地去除細菌和殘留農藥。
3、告訴孩子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既然是已經腐爛變質了,自然是滋生了大量的細菌,食之,極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或其它不良反應,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所以,只要有異常,不論是啥,堅決棄之不吃。也不要買過期的食品,即使看上去很好。
4、告訴孩子不要喝生水。因為生水里面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致病菌。也不要喝其它亂七八糟的不合格飲料。最安全的還是喝白開水。
5、告訴孩子不要吃野菜野果什么的。因為很多看上去既好看又好吃的野菜野果卻是有毒的,比如前些時聽說的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我們缺乏經驗,不易辨別,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吃,這樣才能有效避免。
6、要求孩子不要隨意購買和食用“三無"食品、垃圾食品。因為這些劣質飲食無質量保證,不衛(wèi)生,對健康危害大。也盡量不要吃街邊攤和燒烤,原因都懂得。
7、要求孩子吃飯既不能狼吞虎咽,也不能磨磨蹭蹭,或者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玩耍等。讓孩子知道吃飯應該要細嚼慢咽,也不能挑食和偏食,這樣才會有利于身體成長發(fā)育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