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不拉是什么樂器
東不拉:即“冬不拉”,哈薩克族古老的彈弦樂器。歷史悠久,制作簡易,音色柔美,富有濃郁的草原風(fēng)味,在哈薩克族地區(qū)廣泛流傳,是民間歌手常用的伴奏樂器。經(jīng)過改革,品種齊全、自成體系,除可獨奏或為彈唱、歌舞伴奏外,并能組成東不拉樂隊,演奏多聲部樂曲,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
東不拉哈薩克語;“東”是樂器彈奏之聲,“不拉”為,定弦之意,即指彈弦樂器。也有人解釋為:“東”是粗糙的木刻,“不拉”是張弦之意,就是在一個挖空的木頭上張弦的樂器。
以前的東不拉多為阿肯彈唱使用,這種演奏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改革的樂隊東不拉,可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運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彈奏出草原上淙淙的泉流、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嗚咽的駝吼和駿馬疾馳的蹄聲,并能完美地表達(dá)哈薩克族人民愉快的勞動和對新生活的熱愛。
流傳在民間的東不拉樂曲達(dá)200多首,其中以馬為題材的樂曲為多。其次為描寫狩獵生活、歌頌美麗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解放后出現(xiàn)的較優(yōu)秀的獨奏曲有《高潮》、《熱愛祖國》、《延安頌》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協(xié)奏曲有《美麗的巴爾魯克山》等。
東不拉種類及演奏方法
東不拉種類
1、高音東不拉
共鳴箱和指板較伴唱東不拉略小,有15個音品,使用4條鋼絲弦,兩弦為一組,用撥子彈奏,音色明亮,多見于伴奏及合奏,定弦為(d1、a1)或(c1、g1),音域從(d1~g3)或從(c1~f3)
最高音東不拉:與高音東不拉基本相同,惟共鳴箱略小,指板上有12個音品,音色清脆,定弦為(d2、a2)、或(c2、g2),音域從(d2~g2)或(c2~f4)。
2、中音東不拉
以琴身的形狀和弦數(shù)不同,而分為三種:一種是扁平的共鳴箱,指板上有14個音品,張兩條絲弦,音色柔和;一種是扁的共鳴箱,有13個音品,在兩條絲弦中間還有兩條鋼絲共鳴弦,音量較上一種略大,音色也較柔美;第三種共鳴箱呈瓢形,有16個音品,張兩條絲弦,音量較第一種稍大,音色相同。三種均用手指彈奏,用于獨奏或合奏,有時也用于伴奏,定弦為d、a或c、g,音域從d~g2或從c~f2。
次中音東不拉:有17個音品,使用兩條絲弦,用手指彈奏,比中音東不拉音量稍大,音色渾厚,只用于合奏,定弦為d、g或c、g,音域從d~g2或從c~f2。
低音東不拉:加大了共鳴箱和指板,有10個品位,使用粗腸衣弦,用撥子彈奏,音響低沉,只用于合奏,定弦為D、c或C、G,音域從D~el或從C~dJ。整個樂隊東不拉的音域,從c~g4,共有五個半八度。
東不拉演奏方法
演奏東不拉這個樂器,將琴體斜置于懷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在面板上部彈撥琴弦。左手按弦時,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無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撥弦 或執(zhí)撥片彈奏,其余三指少用。四或五度定弦:d、g或c、g。音域c—d2或d—d2,兩個八度。音色明亮、柔和。左手技巧有按、滑、泛音及和音等,右手技巧有彈、挑、掃、拂、連 奏、撥奏和輪奏等。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內(nèi)弦作和弦襯托,有時也相反,還經(jīng)常用內(nèi)外弦同時彈奏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