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鳴樂器現(xiàn)代樂器分類法中的一大類樂器。這類樂器以一定形狀的發(fā)聲物質為聲源體,在自由狀態(tài)下(不予變形或附加張力等)受激發(fā)聲,無其他媒介振動體。體鳴樂器主要包括打擊樂器類中除鼓外的其他樂器;還包括傳統(tǒng)分類法未能列入的一些樂器,如口簧、散扎(非洲)、八音盒、玻璃琴等。此外,還包括一些常用作樂器的生產(chǎn)和生活器具,如缶、水盞(中國古代)、樂杵(中國臺灣?。繁W美)和賈爾達倫格樂碗(印度)等。還包括仿聲器或效果器,如樂砧、橇鈴和蹄聲殼等。
1、敲擊體鳴樂器:叮咚、木棍琴、韻板、基諾竹筒、竹筒琴、鑼、鐺鐺、單打、铓、銅鼓……
2、互擊體鳴樂器:棒棒、銅鏡、竹梆、竹杠、鈸、布哉、乳鈸、頭鈸、二鈸、小鈸、鐃、大鐃、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鈴、腰鈴、闊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
3、落擊體鳴樂器:樂杵、竹搗筒、竹筒、瑤族竹筒、阿嘎……
4、搖擊體鳴樂器:連廂棍、薩巴依、熱巴鈴、盤鈴、金剛鈴、瑤鈴、薩滿鈴、晃鈴、串鈴、銅鈴、八寶銅鈴、師刀……
5、綜合奏體鳴樂器:竹簧、蹈到、鐵簧、錫伯族鐵簧……
以發(fā)聲物質的整體作為發(fā)音體的樂器,多數(shù)無固定音高,主要是節(jié)奏和色彩性樂器,包括除膜鳴類樂器以外的打擊樂器以及一些特殊樂器,分為金屬類、竹木類及其他類材料。
金屬體鳴——編鐘,擊奏體鳴樂器,青銅,用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fā)出不同的樂音。
西周時期代表:曾侯乙墓編鐘,六十五枚,分上、中、下三層,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
金屬體鳴——鈸,也稱為銅鈸,公元350年左右,由印度,南北朝時,在北方和南方都曾流行,銅制,圓形,中間有凸起部分,每付兩片,據(jù)大小及重量的不同,分為雙光鈸、水鈸、京鈸、小鈸等,小鈸和京鈸音響洪亮而強烈,多用于京劇等地方戲曲中的武戲或伴奏吹打曲牌,用于弱奏時,其發(fā)音較渾厚,余音較短,屬于節(jié)拍樂器
金屬體鳴——銅鼓,流行于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全部由銅鑄成,鼓腔中空,無底,兩側有銅環(huán)耳,鼓面和鼓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紋,古時,用于軍事、宴會、樂舞中,南方少數(shù)民族多流行銅鼓舞。
金屬體鳴——腰鈴,又稱薩滿鈴,流行于滿、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在一條長皮帶上,綴掛三十余個小鈴而成,呈喇叭筒狀,腰鈴演奏時,腰鈴演奏時,將綴有小鈴的皮帶系于舞蹈者的后腰部位,舞蹈時以甩、擺、顫、晃、搖、撞等各種舞蹈姿勢動作,使小鈴互相碰擊發(fā)音,音色清脆、響亮將綴有小鈴的皮,多用于祭祀和驅邪,與薩滿鼓配合使用竹木體鳴——拍板,又稱檀板、綽板,簡稱板,古時由西北傳入中原,隋唐時期拍板已用于宮廷樂舞和佛教音樂中,多以紫檀、紅木或黃楊木制成制成,分為鼓板、書板和墜板三種,拍板常與板鼓合用,廣泛用于民間器樂合奏和地方戲劇伴奏中,用于掌控音樂的基本節(jié)奏
竹木體鳴——木魚,最初是佛教的法器,用于誦經(jīng),后來逐漸用于民間器樂合奏,清代以來流行于民間,由木頭制成,形狀呈團魚形,腹部中空,頭部正中開口,其狀昂首縮尾,敲擊部位呈斜坡形,大小不一,音高不同,用小槌敲擊,合奏中常用大小不同的兩個木魚一起使用,民族樂隊中也常備有木魚,用于輕快活潑的樂曲中。
竹木體鳴——壯族棒棒,壯族互擊體鳴樂器,硬雜木制成,呈圓柱形的棒狀體,外表繪有各色環(huán)形條紋為飾,兩根為一付,表演者兩手各執(zhí)一棒,將棒舉過頭頂,兩人互擊,邊擊邊舞,靈活自如,節(jié)奏豐富、變化無窮,棒棒雖無固定音高,但音色清脆悅耳,多在節(jié)日或喜慶場合用于壯族民間歌舞《棒棒燈》中。
竹木體鳴——基諾族竹筒,又稱七闊或布咕,流行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分為大小兩種,每個竹筒多用一節(jié)毛竹制成,稍大者稱布咕,略小者稱切克小者稱切克,演奏時左手持竹筒下端,右手執(zhí)硬木棒敲擊竹筒上部。
竹木體鳴——彝族煙盒,彝族敲擊體鳴樂器,流行于云南哈尼族、彝族等地,原為生活用具,用當?shù)厮a(chǎn)水冬瓜木或梧桐木薄片制作,后來成為樂器和舞具,廣泛應用于彝族民間舞蹈《煙盒舞》中,以加強舞蹈的節(jié)奏和歡樂氣氛。
其他體鳴——維吾爾族薩巴依,漢族稱鐵環(huán),古時在羊角上穿若干個鐵環(huán)而成,現(xiàn)代薩巴依使用兩根硬木代替羊角,在硬木中部裝兩個大鐵環(huán),大鐵環(huán)上套若干個小鐵環(huán)鐵環(huán)上套若干個小鐵環(huán),右手執(zhí)羊角下端,靠上下、前后搖動或拍肩,使鐵環(huán)撞擊羊角而發(fā)音,常用于民間歌舞伴奏。
其他體鳴——口簧,簧振動的體鳴樂器,又稱口弦,流行于我國西南、中南、西北、東北等眾多民族,南方口簧,多以薄竹片制成;北方的口簧,多以鐵、銅、銀等金屬制成,演奏時,左手執(zhí)口弦置于唇間,右手撥彈簧舌尖端,以氣振顫發(fā)音,音量微弱,曲調大多是即興創(chuàng)作。
1、鉦
鉦,擊奏體鳴樂器。中國古代打擊樂器。銅制。古代的鉦有兩種形制,其一指殷周時代的“鐃”(與現(xiàn)在所稱的鐃鈸不同),《說文》:“鉦,鐃也,似鈴,柄中,上下通?!逼鋵嵁敃r的鉦與鐃在形制上有所不同。
銅疊,懸而擊之,以節(jié)鼓,呼曰鉦?!彼侮悺稑窌芬灿涊d鉦是來自南方的樂器。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國均有編鉦。鉦也用于儀仗樂隊?!睹鲿洹ご篑{鹵簿》:“金鉦四面,銅質、竹匡,用紅梗系鉦于匡。鉦徑九寸五分?!边@種用于鼓吹樂的鉦,懸掛在雙龍架上,形如銅鑼,以木槌敲擊發(fā)音。
2、連廂棍
連廂棍,又稱花棍、金錢棍、霸王鞭。是滿、蒙古、彝、白、苗、土家、漢等族搖擊體鳴樂器。流行于全國各地,尤以我國北方、云南和中南一帶盛行。用一根細木棍或細竹桿制作,棍長80厘米~100厘米、直徑2.5厘米~3厘米,在距兩端5厘米~10厘米處,各開一個長10厘米、寬1.5厘米或三四個較短的透空孔,從側面鉆一小孔穿入鐵釘作軸,再分別嵌入四五個小銅錢或小銅鈸。搖動花棍,銅錢或小銅鈸撞擊孔壁而嘩嘩作響?;ü鞅砻嫱恳约t、黃、蘭等色漆飾,棍兩端系扎若干彩色綢布細條為穗,以作裝飾。
演奏時,可單手執(zhí)單棍,也可雙手執(zhí)雙棍,搖擊或敲擊發(fā)音。敲擊部位有肩、腰、背、臂、肘、兩手、兩膝、兩足以及兩棍相擊,都可振動銅錢作響,造成復雜的節(jié)奏變化,并配合以各種舞姿。技藝較高者可使其在手心、肩頭或背部等處旋轉。
3、韻板
韻板,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擊體鳴樂器。傣語稱敢、臘敢、姐借、抵遞。當?shù)貪h族稱韻板、云碧、云板、飼片鐘等。流行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德宏、臨滄等地區(qū)。
演奏時,左手扶繩,右手執(zhí)梗敲擊,它可借助敲擊慣性旋轉,聲浪繚繞、余音不絕。銅板主要作為小乘佛教法器,用于佛事活動中。大者懸掛于佛堂中,凡開經(jīng)、誦經(jīng)、段落終止、收經(jīng)等都要敲擊數(shù)聲;在開壇、收壇等儀式中,大韻板是領奏樂器,然后鼓、俊、鐐、海螺等才能齊鳴。當僧伯起居、餐飲、上下佛堂時也要作為信號敲擊。不使用時,將其拴在佛堂內(nèi)校廣。小韻板用于大佛爺上街、進寨等場合,小和尚隨行邊走邊擊,以示意行路婦女迅速避讓。沙彌化緣時也敲擊小韻板作為信號。韻板只用于佛教寺院。
4、口弦
口弦,撥奏體鳴樂器。也稱“口簧”、“口胡”、“口弓”等,是我國20多個民族普遍流行的樂器。由于使用口弦的民族及區(qū)域的不同,在制作口弦的材料上有采用金屬制和竹制等。
演奏時,左手執(zhí)弦把,將簧片中部置于唇間,右手拇指撥奏簧舌產(chǎn)生振動,樂音由口腔的氣息控制。其發(fā)音似蟬鳴,音量微弱,頗具語言性和音樂性??谙乙粲蜉^窄,樂曲一般由sol、la、do、re四音列組成,通常在sol、re兩音上任意延長??谙蚁野焉舷涤谢ň€可穿在制作的一個小竹筒上,不用時將口弦拉入筒內(nèi)保存,竹筒外表刻有精美而細膩的各種花紋圖案,花線上穿有各色珠子作裝飾,青年男女還可作為定情之物。
據(jù)說,口弦發(fā)出的音調稱為“口弦語”,是運用口弦特有的音調呼喚戀人,要聽得懂口弦的人,才能懂得口弦語,實際上是通過音樂來傳遞語言所要表述的含義。不同的人吹出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5、檀板
檀板,簡稱板,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唐玄宗時,梨園樂工黃幡綽善奏此板,故又稱綽板。滿、蒙古、納西、畬、漢等族互擊體鳴樂器。滿族稱察拉齊。此外還有扎板、大板之稱。古代流傳全國各地,現(xiàn)代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云南、山西、陜西、河北、河南、福建、臺灣等省區(qū)。
演奏時,左右手分握外側兩板或左手握三板、右手握兩板,將檀板置于胸前,互相撞擊發(fā)音。無固定音高,音響清脆、短促,穿透力較強。用于福建南音器樂合奏和梨園戲伴奏,常在樂曲強拍上擊奏,是力度變化不大的節(jié)奏性樂器。演奏滿族的察拉齊時,左右手分執(zhí)大小板互擊,或左手托持大板、右手執(zhí)小板,用小板撞擊大板發(fā)音,用于合奏或歌舞伴奏。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檀板多副。其中有一副清代三聯(lián)檀板,紅木制,三板厚度略有不同,蓋板最薄,板面中間隆起呈脊狀,板的上端呈弧形,下端齊平。另一副滿族六聯(lián)鐵檀板,上端弧形,下端齊平,六板為一副。還有一副南音五聯(lián)檀板,荔木制。在這些藏品里,清代三聯(lián)木檀板和南音五聯(lián)檀板,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