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鳴樂器有哪些
1、棰擊膜鳴樂器: 大鼓、壯族的種勞、瑤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攏、贈疆、瑤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豬嘴鼓、姜鼓、戰(zhàn)鼓、扁鼓、八音鼓、書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環(huán)鼓、抬鼓、達瑪、納格拉、達瑪如、建鼓、神鼓、那額、達布爾、竹鼓……
2、拍擊膜鳴樂器:夏爾巴鼓、八角鼓、鈴鼓、達卜、黃泥鼓、長鼓、光亞、光吞……
3、混合擊膜鳴樂器:手鼓、圓鼓、邊鼓、雙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較具特色的膜鳴樂器盤點
1、大鼓
管弦樂隊中最大的鼓,直徑近1米。由蒙上皮的木制框架構(gòu)成。演奏時通常豎著放置,雖然可能有一面或兩面鼓膜,但實際上只使用一面。大鼓由一個單鼓槌敲擊,被稱作大鼓槌,兩面的頭都可使用,頭上包著羊毛或氈子。通常敲擊時,是擊鼓膜的中心與鼓邊之間,擊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擊奏(斷奏)和特殊效果。
大鼓是藏、壯、瑤、苗、侗、彝、水、土家、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額阿。壯語稱種勞。苗語稱嗯鐸。侗語稱工。彝族稱額格子嫫。流行于全國各地,尤以廣西、云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區(qū)最為盛行。
古往今來,大鼓一直成為各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對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區(qū)別。多用于報時、祭祀、宮廷儀仗、軍事、宗教、器樂、舞蹈、戲曲、婚喪、節(jié)日和民間娛樂等場合中。
2、八角鼓
八角鼓,古時滿族人用于自娛的一種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有八個角而得名,又稱單鼓。鼓體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當時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塊烏木、紫檀木、紅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說是八旗首領(lǐng)各獻一塊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邊內(nèi)各嵌兩至三枚小銅鈸,一面嵌釘柱綴鼓穗,寓意五谷豐登。
演奏時,將鼓面豎置,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內(nèi),無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各指彈擊鼓面而發(fā)音,音色清脆,優(yōu)美動聽。演奏技巧豐富,過去有“撾鼓十法”“擊鼓五法”之說,常用的有坐、彈、墊、輪、搓、磕、分彈、簸等。
民間有口訣曰:“懷中抱月不許偏,四平八穩(wěn)忌聳肩。搖鼓腕抖臂別動,打墊輪搓應(yīng)合弦。”演唱中只用坐法,每拍一響,簸(搖)法常用于曲調(diào)的托腔部分,彈、墊、輪、搓、磕等技法用在岔曲和音樂的前奏、間奏部分。并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彈擊鼓皮的背面。尤其是彈擊鼓面與搖震鼓身相結(jié)合發(fā)出的音響,更具特色。
3、雙面鼓
雙面鼓,又稱兩面鼓。傣族混合擊膜鳴樂器。傣語稱光薩、光邊、光邦。流行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演奏雙面鼓,因地區(qū)不同而有異。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將鼓帶掛于頸項,鼓身橫置腹前,左手拍擊粗端鼓面,右手拍擊細端鼓面,并邊擊邊舞。這就是民間流傳的《光薩舞》,多為集體進行表演。在德宏傣族地區(qū),將鼓帶掛于左肩上,鼓身橫于腹部左側(cè),粗端鼓面朝向右前方,兩手各執(zhí)一個鼓棰,左手敲擊后邊的細端鼓面,右手敲擊前邊的粗端鼓面,也邊擊邊舞。
雙面鼓雖無固定音高,但兩端發(fā)音有別,細端發(fā)音高、粗端發(fā)音低。在傣族地區(qū),逢年過節(jié)或喜慶豐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來到院壩上,一邊敲擊雙面鼓,一邊歡樂歌舞,并有铓、傣镲和光吞等樂器一起參加伴奏。舞步徐緩整齊,情緒歡快熱烈。有時日以繼夜,通宵達旦。
4、瑤族大鼓
奏法千變?nèi)f化
瑤族大鼓呈圓柱形。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縣里湖、瑤寨一帶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單面蒙以未經(jīng)處理的帶毛牛皮,用竹釘固定,鼓面直徑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
5、塞吐
易于烘托熱烈的氣氛
略斗,苗族棰擊膜鳴樂器。苗語“略”為木、“斗”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稱竹龍。流行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鼓框用一整段楠木掏空制成,呈圓筒狀,兩端蒙以牛皮為面,鼓皮四周邊緣以竹篾條箍緊固定。鼓的規(guī)格不一,演奏時,將鼓橫置于木制鼓架上,由一人或二人(一端一人)雙手各執(zhí)鼓棰敲擊,鼓面發(fā)出“咚咚”聲,鼓邊發(fā)出“噠噠”聲,無固定音高。
6、苗族猴鼓
樂聲節(jié)奏活潑熱烈
苗族猴鼓,苗語稱干那,苗族棰擊膜鳴樂器。因伴奏《猴鼓舞》而得名。又稱花鼓。舊時巫師用時曾誣稱“蠻鼓”。流行于貴州、湖南等省苗族地區(qū)。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呈圓筒形,兩端較細,中腰略粗,兩端蒙以牛皮為面,皮面四周邊緣用竹釘固定。演奏時,將鼓橫置于梯形鼓架上,奏者雙手各執(zhí)一棰擊奏,通常左手敲擊固定節(jié)奏,右手敲擊多種花點。
7、太平鼓
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演出形式活潑多樣
太平鼓,曲種。又稱單鼓。起源說法不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和深厚的歷史淵源,在當?shù)氐拿袼谆顒又邪l(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太平鼓亦稱臘鼓。舞具為一種有柄的單面鼓,形同蒲扇,用鐵為框,蒙以獸皮,柄下綴有數(shù)枚小鐵環(huán)。有的鼓面上畫有人物、花草,鼓框襯以絨球或花生穗。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邊舞邊打。
8、納格拉
常常和達卜一起合奏
納格拉是起源于阿拉伯的一種中世紀的小型定音對鼓。在20世紀末,這種樂器存在于北非、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它的鼓身是由木頭、金屬或陶制成的碗狀的,且在它開口的頂端蒙以動物的皮革。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樂器。因鼓身用鐵鑄成,故漢族稱鐵鼓,又有冬巴之稱。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9、達瑪如
音色清脆、響亮
達瑪如,藏族、蒙古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又稱達如、達日。蒙古語稱丹不楞兒、布楞兒。漢族稱法鼓、撥浪鼓。流行于西藏、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藏傳佛教寺院中。是一種無木柄的小型雙面細腰撥浪鼓,但異于內(nèi)地流傳的撥浪鼓。鼓體由兩個底部對接、中腰相通的碗形腔體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