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點穴手法有哪些
一、點法
1. 一指點法:以中指端擊打在應取穴位上。操作時以中指為主,微屈掌指關節(jié)與指間關節(jié),食指按于中指背面,拇指腹抵中指關節(jié),無名、小指握緊。
2.三指點穴:以拇、食、中三指為主,微屈掌指與指間關節(jié),拇指腹抵食、中指末節(jié),無名、小指握緊,拇食、中指指端著力于應取穴位上。
3.五指點法:五指微屈掌指與指間關節(jié),拇、小指及其他三指腹靠攏呈現(xiàn)梅花狀,五指指端著力于應取穴位上。
點法是點穴療法中的主要方法,適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操作時,指端與穴位垂直,通過肩、臂、腕將力量作用于指端,有節(jié)奏地一點一松,要求穩(wěn)和準。
二、按法
用拇指指端或螺紋面在穴位上著力按壓。操作時將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扶持于所按部位之側旁;也可將四指握緊,拇指之近節(jié)緊貼于食指之橈側。本法適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一般用力較大,對小兒和體弱者不應用力過重。
三、揉法
用手指、掌、魚際等部位對一定部位或穴位施以旋轉揉動,稱揉法。
操作時以前臂和腕部的自然擺動來帶動手部的回旋轉動,手法柔和,頻率為每分鐘120次以上。適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本法可分為單指揉、魚際揉、掌跟揉等。
四、掐法
是術者用拇指指甲在穴位上進行爪切的方法。操作時力量要由輕到重,切勿掐傷皮膚。常用于急救,以開竅鎮(zhèn)靜。
五、推法
用指的螺紋面、魚際或手掌跟等著力,在一定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運動,稱為推法。
操作時指、魚際或掌要緊貼體表,力量要均勻滲透,以局部產(chǎn)生溫熱感為度。具有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的功能。適用于頭面、上肢、胸腹、腰背、下肢部。本法又分為指推法、魚際推法和掌推法。
六、拿法
拇指和食、中兩指,或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進行一緊一松的捏提,稱為拿法。操作時力量應由輕而重,和緩而連貫,著力點在指腹而不在指尖,頻率為每分鐘約60次。常用于頭項部或筋腱處。
七、摩法
以指、掌等貼附于一定部位上,作旋轉運動,稱摩法。操作時肘 關節(jié)應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手指并攏,動作緩和,均勻協(xié)調(diào)地運動,速度以每分鐘80次以上。常用于胸腹部。
八、捏法
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用力拿捏肌膚的方法,稱捏法。操作時雙手用力夾住皮膚捻起,用力提拿,雙手交替移動向前,要求均勻而有節(jié)律。施術時注意要將皮下組織一起提捏。本法常用于脊柱,又稱為
“捏脊療法”。用于治療多種小兒疾患,還可治療成人腹痛、月經(jīng)病等。
九、一指禪
以拇指指端螺紋面或偏鋒為著力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jié)屈伸活動,稱一指禪法。肩、肘、腕、指各關節(jié)必須自然放松,拇指要吸定在皮膚上,不能摩擦及跳躍,力量均勻深透,保持一定的壓力、頻率及擺動幅度,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本手法注重內(nèi)力的應用,施術時應注意外力與內(nèi)力的和諧統(tǒng)一。本法適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十、拍打法
術者五指并攏,微屈,掌心呈空虛狀,拍打體表一定部位。操作時腕關節(jié)放松,用力要輕,拍打時要穩(wěn)而有節(jié)奏,頻率為每分鐘100次左右。本法常用于腰背部。
十一、擦法
手掌、手指或魚際緊貼皮膚,稍用力下壓,并在施治部位 作往返擦拭,稱為擦法。操作時,動作要輕快疾速,壓力要均勻適當,勿過重,使皮下產(chǎn)生溫熱感為宜。適用于脊背、脅肋部。
十二、滾法
以手背面小指側部分著力于體表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jié)的主動屈伸外轉,使手掌連續(xù)來回滾動,稱滾法。操作時肩、肘、腕關節(jié)自然放松,以小指掌指關節(jié)背側為著力點,吸定于治療部位,不應拖動和跳躍,保持一定的壓力、頻率和擺動幅度,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常用于四肢及腰背部。
十三、撥法
用指腹或偏鋒著力于筋腱部位來回撥動,稱撥法。操作時用力方向應與肌肉、肌腱走向垂直,如撥琴弦,力度宜適中。常用于四肢及腰背筋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