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須根及根頭,曬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曬干。中藥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jīng)。有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的作用。
黃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藥材。
黃芪的拼音是[huáng qí] 。
我國黃芪主產(chǎn)內(nèi)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等省份,因其藥用價值高且栽種簡單,現(xiàn)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qū)均有廣泛栽培種植。
生黃芪: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蜜炙黃芪: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黃芪片拌勻,稍悶,置炒藥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100千克黃芪片,用煉蜜25千克。(摘錄自:《中國藥典》)
黃芪中含有黃酮、黃芪多糖、氨基酸、谷甾醇等成分,現(xiàn)代醫(yī)藥學將這些成分經(jīng)過提取處理后制成了黃芪生脈飲、黃芪顆粒、黃芪精口服液等藥品。
黃芪是一味溫補型中藥材,因此黃芪泡水喝的功效之一就是補氣固表。適量飲用黃芪水能夠提高身體素質(zhì),增強身體免疫力。
黃芪中的有效成分在被人體吸收后能夠刺激人體腎上腺素的分泌,還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而能使血壓保持在一個正常平穩(wěn)的狀態(tài),起到預防高血壓的作用。
適量食用黃芪還能凈化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強自身抗凝血的能力,因此它可以防止血小板在體內(nèi)凝結(jié)成塊,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
黃芪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和酚類化合物等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在被人體吸收后能夠清理掉身體內(nèi)多余的自由基成分,有效防止細胞衰老,所以黃芪有著美容養(yǎng)顏的作用。
黃芪是一味溫補型藥材,過量或長期使用會導致上火,引起頭暈眼花、口舌生瘡等不適,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腦供血出現(xiàn)問題,導致臉色發(fā)紅、焦慮、脾氣暴躁等。因此買購網(wǎng)健康編輯提醒大家,在使用黃芪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適量。
肺結(jié)核患者:肺結(jié)核患者本身有咳嗽、口干舌燥、發(fā)燥等病癥,如果還服用黃芪的話,就容易導致病情加重,不利于身體健康。
孕婦及經(jīng)期女性:服用黃芪后體內(nèi)血流速度會加快,因此孕婦和經(jīng)期女性都不太適合吃黃芪,孕婦吃了黃芪有流產(chǎn)的風險,而來月經(jīng)的女性吃黃芪后會加重月經(jīng)量,甚至有可能導致月經(jīng)紊亂,所以同樣也不宜吃。
易上火人群:本身就容易上火的人就不要吃黃芪了,因為這樣就會加重自身體熱的癥狀,導致上火不適。
中藥黃芪價格不貴,普通品質(zhì)的黃芪大概在30-40元一斤作用,如果品質(zhì)高的話,價格大概在70-80元一斤左右。
看顏色:優(yōu)質(zhì)黃芪表皮微微發(fā)黃,并且顏色均勻。劣質(zhì)黃芪顏色有的黃有的白,主要是因為黃芪沒有真正成熟就采摘下來了,為了好賣熏制過,不建議購買。
看干度:優(yōu)質(zhì)黃芪應該是不干不濕為好,可用手抓一把用力攥緊,不會碎而且能團在一起但是松開手之后自然松散,那這個干度就是可以的。
嘗味道:優(yōu)質(zhì)黃芪是以口嘗味甜者為佳;口嘗時,口感香中略帶有甜味,類似口嘗甘草那種甜的感覺。詳細>>
方劑組成:黃芪、桂枝、芍藥、生姜、大棗。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作用:黃芪桂枝湯有益氣溫經(jīng),和血通痹的功用。
方劑出處:《金匱要略》
方劑組成:黃芪、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棗、飴糖。
用法用量:煎湯取汁,兌入飴糖,再以文火緩緩溶化,分2次溫服。
功效作用:黃芪建中湯的作用為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方劑出處:《金匱要略》
溫馨提示:中藥的配伍講究對癥用藥,所以在配藥的時候最好找專業(yè)的中醫(yī)進行調(diào)配,不要輕信網(wǎng)上的用藥建議,以免導致健康受損。
材料:黃芪、枸杞、菊花。
做法:將黃芪和枸杞、菊花先過水洗一遍,然后放入杯中,加熱水沖泡后飲用。
功效:黃芪枸杞泡水喝的功效主要是補氣補血,此外,適量飲用黃芪枸杞菊花茶還能起到清熱解毒、美容養(yǎng)顏等作用。
材料:黃芪、紅棗(去核)、枸杞、冰糖。
做法:大火煮一鍋水,水開后轉(zhuǎn)成中火,然后放入枸杞、黃芪和紅棗,熬煮一小時后加冰糖,煮到冰糖融化后即可飲用。
功效:枸杞有明目、利尿的作用,黃芪有補氣、活血的功效,紅棗也能補氣補血,將其一同煮水后飲用能夠滋補身體,還能美容養(yǎng)顏。
材料:當歸、黃芪、紅棗(去核)、紅糖。
做法:將當歸、黃芪和紅棗洗凈后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蓋上鍋蓋,大火煮開后轉(zhuǎn)中小火煮20分鐘左右,最后加少許紅糖調(diào)味即可。
功效:當歸、黃芪和紅棗都有著補血益氣的效果,一起服用能夠提高身體素質(zhì),提高免疫力。 詳細>>
材料:母雞、黨參、黃芪、紅棗。
做法:將母雞沸水下鍋焯去血水后洗凈,然后同紅棗、黃芪、黨參一同燉煮,燉煮的鍋中還可加入料酒、姜片去腥,煮好后加少許食鹽調(diào)味即可。
功效:適量食用黨參黃芪燉雞湯有健脾胃、補氣益血、提高人體免疫力、強壯身體、延年益壽等作用。
材料:羊肉、黃芪、花椒、八角、姜、鹽、小蔥。
做法:羊肉洗凈切塊后放入燉鍋中,然后加入準備好的其他材料,再加少許水,大火煮開后用慢火燉爛即成。
功效:補氣生陽功效顯著,還有益衛(wèi)固表、行水消腫作用。 詳細>>
黃芪圖片
黃芪既不是熱性藥材也不是涼性藥材,它是溫性的中藥材,適合絕大部分人群食用。
黃芪和枸杞、薏米、山藥、黨參、太子參、人參、紅棗等搭配補氣血功能能得到增強。
黃芪泡水喝一次放5-10g左右即可,一杯可以泡2-3次。買購網(wǎng)小編提醒大家注意,用黃芪泡水喝的時候最好用剛燒開的水,這樣才能泡出藥味。
黃芪水適合在早上吃完早餐后飲用,這樣人體更易吸收其有效成分,滋補功效更強。不建議大家在睡前飲用黃芪水,因為這樣會影響睡眠質(zhì)量。
石灰埋藏:適用于易變色、蟲蛀、發(fā)霉的黃芪的儲藏保存。
谷、麥糠埋藏:用雙層凈紙將藥材包好置于容器內(nèi),同時將填埋物下填上埋,密封,使之與空氣隔絕,防潮、防蛀,并置于陰涼干燥處。
噴灑:將酒精直接噴灑在藥材上和容器內(nèi),然后密封容器口。
瓶裝:在存放藥材的容器底部,放一裝有酒精的開口瓶子,將藥置于瓶口上部,加蓋封嚴即可。
將黃芪放在-5℃以下的低溫條件下保存,這樣可以有效防止霉菌生長。
黃芪喜涼爽,耐旱、寒怕熱、怕水澇、忌高溫。適合栽種在排水良好,向陽,土質(zhì)深厚的壤土內(nèi)。
Maigoo農(nóng)業(yè)編輯溫馨提示:黃芪種子種皮堅硬,播后不易發(fā)芽,播前應進行種子浸泡處理。處理后的種子可采用條播的方法播種,也可用壟栽的方法播種。
間苗定苗:直播的苗高5-7 cm應及時間苗定苗,株距10-15 cm。
中耕除草:出苗后及時中耕除草,并注意向土壟培土,使土壟保持原來的寬度,一般除草2-3次。
追肥:間苗定苗后即進行追肥,畝施人畜糞水1500kg或尿素5kg,施后澆水1次。
白粉病: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防。
紫紋羽病:為應拔除病株燒毀,病窩用石灰粉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