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餐桌上要養(yǎng)成哪些好習慣呢?
1.用餐前(長者先,幼者后),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動筷。
2.學習正確端碗、吃飯:幼兒大拇指在碗邊緣、其余四個指頭放在碗底(龍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勢。鳳點頭,右手拿勺筷吃飯的姿勢),并養(yǎng)成習慣。
3.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
4.用餐時,細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吃東西,喝湯不出聲。
5.不翻撿盤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曜由险从惺澄飼r不夾菜。
6.用餐過程中要安靜(食不言)。
7.單手不可同時拿兩種餐具。
8.不可揮動餐具指人。
9.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
10.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說:“請慢用,我先走了”。
在用餐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小動作,都反映了每個人的教養(yǎng)。
兒童餐桌禮儀常識
1、飯前飯后要洗手,洗完手不亂甩水,防止水濺到別人的身上
2、當長輩都就座時,晚輩才能就坐,同理長輩先動筷,晚輩后動筷。(不要認為這不重要,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如果你做不到你會被別人看不起)。
3、坐就要有坐相,入座之后,就不要隨意走動,不要像得了多動癥一樣,不停亂走動給別人帶來惡感。
4、當我們發(fā)現(xiàn)別人倒水時,不要坐在那里干看著,要幫忙用手扶一下,以示禮貌。
5、和上一條相對當我們給別人遞水、遞飯,面對長輩一定要雙手遞東西,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6、別人身上散發(fā)有特殊氣味時,不要用用手捂住鼻子或者出門躲開,要保持淡定繼續(xù)吃飯。
7、聚餐時,不能調試,夾著哪個吃哪個,如果不慎夾到自己不喜歡吃的,千萬不要再放回盤里,夾起來,要么就吃掉,要么就放在碗里不去管它,除此之外還不能把喜歡吃的菜刻意的往自己身邊拉。
8、如果需要我們給別人夾菜,一定要用公筷,不能用自己用過的筷子。
9、吃飯時不要發(fā)出聲音,安靜地吃飯。
10、假如我們不是特別餓的情況下,吃飯時要細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給別人帶來惡感。
11、當我們嘴里吃著飯時,一定不能說話,如果想說也要等飯菜咽下了再說,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把飯菜噴到別人身上。
12、咳嗽、打噴嚏時要用自己的衣袖掩蓋一下。
13、不要在他人面前給另一個人遞東西,干擾到別人吃飯。
14、當我們和別人說話時,眼神不要到處亂瞟,這會讓我們顯得很無禮,我們直視對方的眼睛,當然也不能長時間盯著別人眼睛看,來表示我們的尊重。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餐桌禮儀呢?
對大部分家長來說,春節(jié)期間,跟家人、客人一起進餐的機會比平時多很多,而這也是對孩子進行餐桌禮儀教育的極好機會。每個家長都希望帶孩子出去時獲得朋友的贊賞,不過,家長的功課要做在前面,要從平時就開始關注孩子的餐桌禮儀,這樣到了一定的場合,才不會出現(xiàn)一些本不應有的尷尬。
1、一起用餐。孩子與父母一道用餐的機會越多,越會學到應有的禮儀。
2、不要求快。在同一時期內有計劃的教會一個或兩個禮儀。
3、目標合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要盡量了解孩子的能力,對某個孩子有效的方法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完全不管用,要注意年齡的差別。
4、要有彈性。如果你的孩子哪天很不對勁,就放松一下,延到第二天。
5、生動有趣。孩子想象豐富,都喜歡扮演生活中的人物,有時不妨擺設精美的餐點,邀請他們盛裝赴宴,教會他們舉止要與扮演的人物身份相稱。
6、經常操練。父母帶孩子到餐館用餐,在公眾場合讓孩子熟悉平時所學的禮儀。
7、正面教導。孩子對禁止他們做的事易生反感。與其在他們做錯事之后批評他們,不如事先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
8、善用機會。在節(jié)假日或節(jié)慶場合,抓住時機教導孩子穿著、餐飲及應對的原則。
9、解釋原因。在任何時侯都盡量向孩子解釋要遵守禮儀的原因,這樣做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自覺性。
10、樹立榜樣。教孩子向做得好的小朋友學習,也可借助錄像帶、書籍、圖片等進行教育。
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能永遠跟著孩子,也不可能守著他們一輩子,但我相信,象餐桌禮儀這些細節(jié)幸福的積累,一定可以不斷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也一定可以成就他們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