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見癥狀
上升性對稱性周圍神經炎,感覺和運動障礙,肌力下降,肌肉酸痛尤以腓腸肌為著,部分病例發(fā)生足垂癥及趾垂癥,行走時呈跨閾步態(tài)。
二、趾垂癥原因
①長期食用精白米或米飯洗蒸不當者;
②慢性胃腸炎吸收不良者;
③長期營養(yǎng)缺乏者;
④慢性消耗性疾病者;
⑤慢性酒精中毒者。
三、檢查方法
攝入缺乏維生素B1飲 食3個月以上,或有長期腹瀉、酗酒、服用利尿藥及偷襲病人,短期內出現(xiàn)心臟擴大、體循環(huán)靜脈壓升高、水腫,無其他心臟病證據者應疑及本病??赏瑫r伴有或不伴有周圍神經炎和糙皮病。血轉酮醇酶活性下降,補充維生素B1后心臟縮小,水腫消失,血轉酮醇酶活性上升,則進一步確診為本病。
四、鑒別診斷
要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貧血性心臟病等鑒別。
1、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
過量的甲狀腺激素直接和(或)間接作用于心肌和周圍血管系統(tǒng)使心臟處于高排血量的狀態(tài),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導致心臟功能不全,與本病頗為相似。但甲亢性心臟病可有多種心律失常,尤以期前收縮、心房顫動及心房撲動多見。此外,甲亢性心臟病第一心音亢進,并可捫及甲狀腺腫大或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而本病第一心音減弱,且有營養(yǎng)缺乏史以及維生素B1 試驗治療和實驗室檢查可予鑒別。
2、貧血性心臟病
嚴重而長時間的貧血引起血氧供應不足,心率代償性加快,周圍循環(huán)阻力降低,可導致高排血量狀態(tài),需與本病進行鑒別。但貧血性心臟病患者具有嚴重貧血史,并存有嚴重貧血的實驗室改變,經糾正貧血治療后,臨床表現(xiàn)可獲緩解。此外,貧血性心臟病患者第一、二心音增強,均有助于本病的鑒別。
五、防治措施
治療:
診斷明確后,若能積極治療,預后較好;若誤診、治療不及時,可發(fā)生猝死或死于進展性心力衰竭。
預防:
1、多食用糙米,或添加硫胺素的大米。
2、避免過量攝入含碳酸鹽的飲料,且不宜在夏季從事劇烈活動。
3、避免長期使用利尿藥治療。
4、采用烘烤或煮沸方式處理含硫胺素酶的食品,如蟹和魚類。
推薦閱讀
【足部知識百科】足部穴位與按摩 足部常見病有哪些?腳相怎么看?
跖趾關節(jié)痛是怎么回事?跖趾關節(jié)痛怎么辦?能自己好嗎?
聲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