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由來
端午節(jié)賽龍舟也叫劃龍舟,是一項傳承了幾千年的習(xí)俗活動,現(xiàn)在人們一般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舉辦的活動,但是根據(jù)史料記載,賽龍舟在屈原同時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甚至更早的東周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端午節(jié)劃龍舟的由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1、紀念屈原說
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在楚國郢都被攻破后,屈原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就有了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屈原的活動,還有一種說法是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2、盤瓠招魂說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fā)源于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畬、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只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后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
3、祭祀儀式說
賽龍舟最開始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祀儀式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賽龍舟之前先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風(fēng)調(diào)雨順、去邪祟、攘災(zāi)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后來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競渡的體育活動。
二、龍舟可以坐多少人
龍船人數(shù),額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龍,船身十三檔,劃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鑼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dāng)?shù)。大龍有十八檔,兩旁劃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斗六種執(zhí)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劃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現(xiàn)在龍舟額定42人,劃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擊鼓一,擊鑼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龍舟中間。龍舟有十九檔,坐十八擋,前方向空一檔,龍舟在競賽時不調(diào)頭,而是人轉(zhuǎn)身反方向坐。龍舟的鼓聲很有節(jié)奏,轉(zhuǎn)身的鼓聲為密集點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語說:“鼓是令,梢是命?!辫屖锹牴穆暤模灿泄膭拥淖饔?。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辯認,只有執(zhí)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三、端午賽龍舟的意義是什么
端午節(jié)賽龍舟是一項傳承了幾千年的活動,從開始的競渡到后來的紀念,意義深遠,端午節(jié)劃龍舟的寓意有:
1、宗教意義
由于賽龍舟的起源都是一種祭祀儀式,所以自古至今都是莊重嚴肅的,即便是今時,龍船競渡前的請神儀式也是少不了的,都要先要請龍、祭神,神靈各地有所差異,廣東珠三角是請南海神,福建、臺灣等沿海地區(qū)則是請媽祖。
2、體育意義
賽龍舟除了宗教意義外,它也是民眾最富有激情的民間體育娛樂項目,賽龍舟需要眾人密切配合,一起劃槳開大船,只有萬眾一心奔向前,才能最快到達終點,這期間得過程,表達大家積極向上,勇做弄潮好兒郎的奮斗精神。同時作為全民娛樂項目,端午節(jié)這日,很多商家也會積極贊助某支龍舟隊,寓意其能帶來財運亨通,在潮汕地區(qū),拿到冠軍得龍舟隊叫“奪標”,據(jù)說贊助的商家將會因此全年好運生意興隆。
今天,賽龍舟作為一項有益的體育活動,幾乎遍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特別是在農(nóng)村,人們對賽龍奪舟錦標更是十分重視,據(jù)說,奪錦歸來,不僅會使村名大振,而且還會帶來豐收與幸福。
四、端午節(jié)劃龍舟的圖片
端午賽龍舟圖片
賽龍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