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別名:蘆橘、金丸、蘆枝,拉丁文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薔薇科、枇杷屬植物,枇杷原產(chǎn)中國東南部,因葉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其花可入藥。
樹高3~5米,葉子大而長,厚而有茸毛,呈長橢圓形,狀如琵琶。別名又叫蘆橘、蘆枝、金丸、炎果、焦子。枇杷與大部分果樹不同,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稱是“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五塊花瓣,直徑約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為蜜源作物。
枇杷是涼性的。枇杷性涼,是一種涼性水果,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清熱解暑等功效,可用于肺痿咳嗽、胸悶多痰、流鼻血、胃熱嘔穢。 而脾胃虛寒、容易腹瀉者是不宜過多食用的,孕婦也不宜多吃。
枇杷是屬于堿性食物。食物的酸堿性不是從味覺口感上來決定的,枇杷雖然味道是帶有酸味,但是其含有鈣、鈉、鉀、鎂的礦物質(zhì)成分比較高,進入人體后最終代謝的產(chǎn)物呈堿性,因此枇杷是屬于堿性水果的。
枇杷不上火。吃枇杷是不會上火的,有些人吃了枇杷后上火可能是個人體質(zhì)原因或是食用過多,而枇杷中糖分又較高,所以導(dǎo)致出現(xiàn)口腔潰瘍。但是其實枇杷屬于寒涼水果,不僅不會上火,還有一定的清熱、降火的功效。
枇杷不能多吃,每天吃3-5顆即可。枇杷吃多了會助濕生痰,特別是體內(nèi)濕氣重,痰多稀薄,脾虛泄瀉者不宜多吃,會容易導(dǎo)致腹瀉;而且枇杷中含糖量很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或最好不吃,否則容易引起血糖波動。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表明,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夠潤肺止咳、祛痰,治療各種咳嗽。具體做法:取10個枇杷,去皮、去核之后和30克冰糖一同放入鍋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煎湯,大火燒開后轉(zhuǎn)小火15分鐘即可。每天喝一次,連續(xù)3~5天即可見效。
每100克枇杷中含蛋白質(zhì)0.5克、脂肪0.7克、果糖12.8克、果酸0.6克、鐵0.4毫克、鈣54毫克、磷28毫克、胡蘿卜素1.5毫克。另外,枇杷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C及果膠。因此常吃枇杷可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發(fā)揮強身健體的作用。
研究表明,枇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常吃枇杷有助于幫助人體抵御病毒的侵?jǐn)_,可以預(yù)防及治療流行性感冒。
枇杷富含的維生素B群能促進全身新陳代謝的作用,可加速體內(nèi)脂肪分解,而且枇杷果肉富含粗纖維及礦物元素,枇杷中含有的有機酸成分,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可以幫助提高食欲、助消化、促吸收、加強腸胃功能,有助于減肥瘦身。
枇杷中富含類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C等護眼營養(yǎng)成分,因此常吃枇杷可保護視力、養(yǎng)護眼睛。
枇杷的果實中還富含苦杏仁甙、β胡蘿卜素、白蘆梨醇及單寧類等這類物質(zhì),可以滋潤皮膚,延緩衰老,美容養(yǎng)顏。
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營養(yǎng)頗豐,有各種果糖、葡萄糖、鉀、磷、鐵、鈣以及維生素A、B、C等。當(dāng)中胡蘿卜素含量在各水果中為第三位。中醫(yī)認(rèn)為枇杷果實有潤肺、止咳、止渴的功效。吃枇杷時要剝皮。除了鮮吃外,亦有以枇杷肉制成糖水罐頭,或以枇杷釀酒。枇杷不論是葉、果和核都含有扁桃苷。
枇杷葉亦是中藥的一種,以大塊枇杷葉曬干入藥,有清肺胃熱,降氣化痰的功用,常有與其他藥材制成“川貝枇杷膏”。但枇杷與其他相關(guān)的植物一樣,種子及新葉輕微帶有毒性,生吃會釋放出微量氰化物,但因其味苦,一般不會吃足以致害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