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58個民族,不同的民族之間,有著不同的民俗文化,因為不同的民俗文化,所以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民俗歌舞等一系列民間藝術。中國的民族樂器有非常多種,現(xiàn)代人比較偏愛于西洋樂器,對自己國家的民族樂器了解較少,事實上,我國的民族藝術涉及范圍極為廣泛,例如最近流行的說唱,這就是我國曲藝中的一種,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國民間的一些民俗藝術吧,讓大家能夠更加了解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
定義:以發(fā)聲物質(zhì)的整體作為發(fā)音體的樂器
分類:敲擊體鳴樂器、互擊體鳴樂器、落擊體鳴樂器、搖擊體鳴樂器、綜合奏體鳴樂器。
代表樂器:青銅編鐘、銅鈸、銅鼓、拍板、壯族棒棒、基諾族竹筒、維吾爾族薩巴依/鐵環(huán)等。
定義:以張緊的膜為聲源體,通過敲擊、摩擦或以聲波等方式激發(fā)使其振動發(fā)聲的緊繃的膜振動發(fā)音的樂器。
分類:器圓柱筒鼓、琵琶筒鼓、圓錐筒鼓、有腳鼓、座墩鼓/高腳杯鼓、長筒鼓等。
代表樂器:大鼓、排鼓、壯族的種勞、瑤族大鼓、光攏、贈疆、瑤族猴鼓、如咚、小鼓、太平鼓等。
氣鳴樂器
定義:借氣流發(fā)聲的簡單樂器。
分類:吹孔氣鳴、哨嘴氣鳴、簧管氣鳴、唇振動氣鳴、自由氣鳴、混合性氣鳴。
代表樂器:牛角、銅角、剛洞、海螺、鹿笛、鼻簫、鷹笛、骨笛等。
弦鳴樂器
定義:由繃緊的、振動的弦產(chǎn)生音響的樂器。
分類:撥弦樂器、擦弦樂器、擊弦樂器三類。
代表樂器:五弦琵琶、古箏、柳琴、阮、雅托噶、五弦琴、獨弦琴、牙箏、二胡、曲胡等。
民歌的起源與作用
中國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chuàng)作。民歌,即民間歌謠,屬于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多為韻文。我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遠在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搬運、祭祀、娛神、儀式、求偶等活動中開始了他們的歌唱。買購網(wǎng)小編在這里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淮南子》這本書上,曾提到古人抬木頭時唱著勞動號子,可見早期民歌與勞動緊密相連。
各族民歌的特點
藏族民歌: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歌曲旋律優(yōu)美遼闊、婉轉動聽。藏族音樂大體上可以分為佛教音樂和民間音樂。佛教音樂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無詞的歌頌曲調(diào)。
滿族民歌:中國的東北和北京等地是滿族的聚居地。滿族最有名的民間樂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滿族的搖籃曲《悠悠扎》等作品很著名,經(jīng)常被用現(xiàn)代的漢語翻唱。
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分“長調(diào)民歌”和“短調(diào)民歌”。“長調(diào)”有許多無意義的諧音字拉長唱腔,有草原空闊的風格。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是一種拉弦樂器。
壯族民歌:壯族民歌基本和漢族音樂風格相似,以五聲音階為主。歌詞有明顯的對仗格式,內(nèi)容則以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述,以生活中的交流為主。
傣族民歌:傣族音樂和南亞地區(qū)緬甸、泰國的音樂風格類似,曲調(diào)婉轉柔美,典型的樂器是葫蘆絲和象腳鼓,葫蘆絲獨特的音色一演奏就是傣族的音樂風格。
侗族民歌:侗族“大歌”是中國唯一采用和聲的民歌系統(tǒng),基本為女聲無伴奏合唱,由各聲部嗓音的和聲配合非常和諧,曾在國際引起轟動,并多次獲獎。
民歌種類 | 代表性民歌 |
山歌 | ①高原山歌; ②客家山歌:羅崗山歌、石馬山歌、水口山歌、黃村山歌、讀書腔等; ③云南山歌:耍山調(diào)、趕馬調(diào)、小河淌水、彌渡山歌等; ④興國山歌:園中芥菜起了芯、繡香包、行行都出狀元郎等; ⑤柳州山歌; ⑥景寧山歌:打酒局、打鹽霸、古老歌、湯夫人歌等。 |
勞動歌 | ①號子:打硪歌、榨油號子、榨菜號子、川江船夫號子等。②夯歌:高山調(diào)、花丘調(diào)、平原調(diào)、湖鄉(xiāng)調(diào);③田歌:嘉善田歌、丹徒田歌、丹徒田歌;④礦工歌;⑤伐木歌;⑥搬運歌;⑦采茶歌:采茶、采茶山歌、采茶歌、采茶姐妹上茶山等。 |
小曲 | 喜榮歸、妓女告狀、正對花、反對花等。 |
民歌童謠 | 做早操、飯前要洗手、小手絹、搬雞蛋、小松鼠等。 |
京劇,曾稱平劇,亦稱亂彈、國劇。我國知名戲曲劇種,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diào)以西皮、二黃為主,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查看詳細>>】
原名黃梅調(diào)、采茶戲等,漢族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湖北黃梅,發(fā)展壯大于安徽安慶。黃梅戲也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采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查看詳細>>】
豫劇
發(fā)源于河南開封,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nèi)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查看詳細>>】
評劇
評流傳于中國北方,漢族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xiàn)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查看詳細>>】
越劇
我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fā)源于浙江嵊州,發(fā)祥于上海,繁榮于全國,流傳于世界,在發(fā)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jīng)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查看詳細>>】
曲藝簡介
什么是曲藝: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tǒng)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本質(zhì)特征:用“口語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并反映社會生活,曲藝藝術的本質(zhì)特征當是“以口語說唱故事”。
藝術特征:以“說”和“唱”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它的語言必須適于說或唱,具有鮮明的民間性、群眾性。
表現(xiàn)形式:說的比如相聲、評書、評話;唱的比如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等鼓曲;似說似唱的比如山東快書、快板書等。又說又唱的比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恩施揚琴等。
曲藝與戲曲的區(qū)別:戲曲藝術的本質(zhì)特點是“以歌舞演故事”;曲藝藝術的本質(zhì)特征當是“以口語說唱故事”。戲曲藝術是“角色扮演式表演”;曲藝的藝術形式相對地比較簡單。
曲藝種類 | 代表性音樂 |
牌子曲類 | 北京單弦牌子曲、山東八角鼓、河南曲子、陜西曲子、蘭州鼓子等。 |
評書類 | 三國、冰講、憜唐、犧漢、岳飛傳、漢烈傳等。 |
相聲類 | 夸住宅、訓徒、賣布頭、你這半輩子、改行、你本善良、學叫賣等。 |
快板類 | 數(shù)來寶、蓮花落、竹板書、說鼓子、快板書、御板書、小快板等。 |
鼓曲類 | 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樂亭大鼓、東北大鼓、山東大鼓等。 |
彈詞類 | 安邦志、天雨花、再生緣、珍珠塔、玉蜻蜓、義妖傳等。 |
大鼓 | 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樂亭大鼓、東北大鼓等。 |
琴書類 | 楊八姐游春、張良納履、鞭打蘆花、高亮趕水、劫皇杠等。 |
說唱書類 | 說唱黃陂、蓮花落、禮貌歌、說“彩”評“禮”等。 |
道情類 | 鎖落枝、老桃紅、鞭打蘆花、百花山、賣道袍等。 |
時調(diào)小曲 | 四季五更駐云飛、十二月賽駐云飛、太平時賽賽駐云飛等。 |
民族 | 舞蹈特點 | 代表性舞蹈 |
傣族舞蹈 | 動作雖大多阿娜多姿,節(jié)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nèi)剛、充滿著內(nèi)在的力量。 | 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 |
回族舞蹈 | 回族舞蹈不僅感人,而且很富有回族生活的真實性,使回族人民的真實生活以及精神面貌得以體現(xiàn)。 | 尕妹子送哥、蓮花落、八字大開頭、八大光棍等。 |
蒙古族舞蹈 | 蒙古族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此蒙古族舞蹈具有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 | 天邊、筷子舞、牧歌、圈舞、太平鼓舞和長調(diào)魂等。 |
藏族舞蹈 | “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 | 踢踏舞、鼓舞、弦子、鍋莊等。 |
土家族舞蹈 | 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寓意生靈的造型,再次是美觀實用的造型。 | 擺手舞、跳喪舞、花鼓子、八寶銅鈴舞等。 |
彝族舞蹈 | 豪邁舞風、節(jié)奏明快的動律、“一順邊”的造型特點。 | 涼山巨變、情深意長、媽媽的兒子、表妹等。 |
苗族舞蹈 | 顛簸動律、趕鴨動律、一順拐兒動律、蕩腰動律、點蕩動律、擺胯動律。 | 踩鼓舞、四面鼓舞、苗嶺情歌、撿月亮、我是苗山畫眉鳥等。 |
維吾爾族舞蹈 | 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與民間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 | 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等。 |
滿族舞蹈 | 第一個特點是其對大自然的模仿,第二個特點是其豪放彪悍的個性。 | 腰鈴舞、銅鏡舞、清神調(diào)、背燈調(diào)、跳餑餑神調(diào)等。 |
壯族舞蹈 | 獨特的體態(tài)造型和風格特征、舞蹈的內(nèi)容動作多模擬鳥獸形態(tài)、帶有較為濃重的迷信色彩。 | 螞蟲另舞、銅鼓舞、擂鼓舞、扁擔舞、天琴舞、打礱舞等。 |
民族 | 體育項目 |
傣族 | 賽龍舟、武術、賽馬、斗雞、堆沙、丟包、秋千、孔雀舞等。 |
回族 | 摜牛、心意六合拳、彈腿、踏腳、耍中幡、湯瓶拳等。 |
蒙古族 | 射箭、馬術、套馬、賽駱駝等。 |
藏族 | 射箭、射碧秀、騎馬點火槍、達久(賽馬)、馬術等。 |
土家族 | 舞龍燈、打飛棒、安石砣等。 |
彝族 | 射弩與射箭、摔跤、互布吉則(蹲斗)、阿克登登土(“斗雞”)等。 |
苗族 | 射弩、射背牌、秋千、麻古(手毽)、劃龍舟、賽馬等。 |
維吾爾族 | 騎射、切里西(摔跤)、帕卜孜、打嘎兒等。 |
滿族 | 賽馬、跳馬、跳駱駝、冰嬉、秋千、滑雪、賽船等。 |
壯族 | 特朗(打扁擔)、打拐、磨秋、打陀螺、投繡球、搶花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