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龍骨和牡蠣功效異同
1、相同點
牡蠣與龍骨皆味澀,均歸經(jīng)肝與腎,二者功效相近,均有重鎮(zhèn)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之功效。均同治心神不安,驚悸怔忡,失眠多夢,驚癇癲狂,用治于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之頭暈?zāi)垦?、煩躁易怒等證,用治多種正虛滑脫之證,如腎虛精關(guān)不固的遺精、滑精,心腎而虛致小便頻數(shù)、遺尿,沖任不固的崩漏、帶下,表虛自汗、陰虛盜汗等證。
牡蠣:煅牡蠣功偏收斂固澀、滑脫諸證。胃痛泛酸,制酸止痛,均宜煅用;其他宜生用。
龍骨:與牡蠣同。
2、區(qū)別
牡蠣味咸性微寒,又具軟堅散結(jié)作用,用治瘰疬、痰核、癥瘕積聚有效,其平肝潛陽之功效顯著,但收斂固澀之力遜于龍骨。
牡蠣配伍生龍骨、生地、白芍、黃芩、香附、遠志、首烏藤,用治陰虛陽亢之煩躁、失眠、盜汗。
龍骨味甘性平,兼入心經(jīng),以安神功效顯著,收斂固澀作用優(yōu)于牡蠣,但無軟堅散結(jié)功效。多用治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健忘多夢、遺轉(zhuǎn)滑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汗證。火盛而遺精者忌用。
龍骨配伍生地、白芍、玄參、白蒺藜、黃芩、遠志、生牡蠣,用治陰虛陽亢所致的煩躁、失眠、頭目眩暈。
龍骨配伍遠志、茯神、琥珀、龍齒、當(dāng)歸、熟地、珍珠母,用治受驚而心神不寧,或心虛而易驚、心悸、失眠,睡時易驚醒。
龍骨配伍麻黃根、浮小麥、生黃芪、白術(shù),用治自汗。
龍骨配伍麥冬、五味子、生地、牡蠣,用治盜汗。
二、 龍骨和牡蠣配合功效
1、生龍骨與生牡蠣,都具有重鎮(zhèn)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的功效,均入于肝、腎二經(jīng)。生龍骨又偏入心經(jīng),所以重鎮(zhèn)安神作用比較突出;而生牡蠣的重鎮(zhèn)安神作用雖不比生龍骨強,但其軟堅散結(jié)之長則是獨特的。由于二味均具有固澀作用,故治療遺精、早泄,常常并用。龍骨味甘澀,性微寒,主入心、肝二經(jīng),可震懾浮陽,重鎮(zhèn)安神,斂肺腎,固精斂汗,收斂固脫,兼有止血止痢的作用。
2、龍骨、牡蠣的配伍首見于《傷寒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方。原方所治均為誤治而致的煩躁不安、煩驚等癥。用龍骨、牡蠣斂其浮陽,安神定志。但龍骨偏于安神定志,牡蠣偏于收斂浮陽。但在《金匱要略》中,又將二者用于治療男子遺精、女子夢交。如桂枝龍骨牡蠣湯,目的在于收斂腎中之浮陽,以使陰精內(nèi)藏于腎,無滑泄之虞。特別是對于夢遺者,尤當(dāng)選用。
3、龍骨、牡蠣為臨證常用的平肝息風(fēng)、收斂固澀藥對。龍骨為古代大型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性平,味甘、澀。歸心、肝、腎經(jīng)。具有平肝潛陽、鎮(zhèn)靜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牡蠣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大連灣牡蠣或近江牡蠣的貝殼。性微寒,味咸。歸肝、膽、腎經(jīng)。具有重鎮(zhèn)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jié)的功效。
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wǎng)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quán)威性。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