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肺炎中醫(yī)怎么治療
1、里熱外寒
證見鼻塞流涕,惡寒無汗,咳喘較重,苔白,脈浮數(shù),此乃肺氣被遏、不得宣降。
治宜清熱散寒、宣肺定喘。
麻杏甘石湯加味:麻黃3克、杏仁6克、生石膏9克、甘草3克、生桑皮9克、炙枇杷葉9克、前胡3克,水煎服。
如喘急加地龍6克、葶藶子6克。
2、溫邪犯肺
證見高熱神昏,鼻干無涕,頻咳少痰,苔薄黃,脈洪數(shù)。
治宜清熱解毒、宣肺止咳。
銀翹散加味:銀花12克、蒲公英18克、大青葉12克、葦根9克、竹葉9克、牛蒡子9克、杏仁6克、魚腥草9克、甘草3克、羚羊粉0.5克(沖服),水煎服。
咳重加桔梗6克、炙枇杷葉9克;口渴重者加花粉9克、元參9克。
3、燥邪傷肺
證見唇、舌、鼻均干,干咳少痰,痰粘難以咯出,咽喉干痛,口渴,舌紅,脈數(shù)。
治宜養(yǎng)陰清燥、潤肺止咳。
桑杏湯加減:沙參6克、杏仁6克、川貝6克、桔梗6克、全石斛9克、甘草3克、胖大海9克、花粉6克,梨皮為引,水煎服。
燥甚者加青果9克、麥冬9克。
4、濕熱郁肺
證見胸滿痰阻,鼻翼扇動,喉中痰聲重濁,苔厚膩,脈滑數(shù)。
治宜清肺開郁、滌痰祛濁。
千金葦莖湯合貝母瓜蔞散加減:葦根9克、冬瓜子9克、生苡仁9克、生桑皮9克、瓜蔞6克、杏仁6克、浙貝9克、萊菔子9克、天竺黃3克,水煎服。
痰吐不爽者加半夏3克、竹茹6克。
小兒肺炎中醫(yī)辨證分型
1、風熱襲肺:發(fā)熱,有汗,口渴,咳嗽痰黏或黃,氣促鼻煽,面赤唇紅,咽紅,指紋青紫多在氣關,脈浮滑。
治法:辛涼解表,宜肺化痰。
方藥:麻黃3克、杏仁10克、生石膏(先下)25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黃芩10克、黛蛤散(包煎)10克、全瓜萎15克、桑自皮10克。
中成藥:射麻口服液每次1/2-1支,每日2次;止咳橘紅口服液,每次1/2-1支,每日2次。
2、風寒閉肺:發(fā)熱無汗,嗆咳氣急,痰白而稀或多泡沫,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淡或淡紅,脈浮緊,指紋青紅在風關。
治法:辛溫宜肺,化痰止咳。
方藥:麻黃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蔥白10克、淡豆豉10克、荊芥6克、半夏6克、萊菔于10克。
中成藥:小青龍沖劑1/2-1袋,每日2次。
3、痰熱阻肺:壯熱,咳嗽而喘,呼吸困難,氣急鼻煽,口唇紫紺,面紅口渴,喉間痰鳴,聲如拽鋸,胸悶脹滿,泛吐痰涎,舌紅苔黃,脈弦滑,指紋紫至氣關。
治法:清熱宣肺,滌痰乎喘。
方藥:麻黃3克,射干6克,葶藶子、杏仁、地龍、鉤藤、黃芩、竹茹各10克,生石膏25克。
中成藥:竹瀝水,每次5-10ml,每日3次。
4、陰虛肺熱:潮熱盜汗,顴紅唇赤,干咳無痰或痰黏難吐,舌質嫩紅、舌苔光剝少津,脈細數(shù),指紋沉紫。
治法:養(yǎng)陰清熱,潤肺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玉竹、桑葉、生扁豆、炙杷葉、川貝母、百合各10克、天花粉15克,甘草3克。
中成藥:養(yǎng)陰清肺糖漿,每次5-10ml,每日1次;川貝楷杷霹,每次5-10ml,每日2次。
5、脾氣虛:低熱起伏,面色白光白,動測汗出,咳嗽無力,微微氣喘,喉中痰鳴,神倦懶言,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無力,指紋色淡。
治法:益氣健脾,調和營衛(wèi)。
方藥:太于參、生黃芪、茯苓、白術、五味子、麥冬各10克、生姜3片、大棗5枚,陳皮、甘草、半夏各6克。
中成藥:玉屏風散,每次1袋,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