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中藥名,為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后者為黃芥子。白芥子和黃芥子的功效作用相似,主要用于溫中散寒,豁痰利竅,通絡消腫等。
芥子,中藥名,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后者習稱“黃芥子”。
白芥子、黃芥子、芥菜子、青菜子、炒芥子等。
白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辛溫入肺,北產(chǎn)者良。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qū)藥用,習慣用白芥子。
黃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芥的成熟種子,性熱,味辛,有小毒,入胃、肺經(jīng),華東地區(qū)入藥習慣用黃芥子。
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黃色,氣微,味辛辣,赤舌,粉碎濕潤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氣,味極辛辣。
黃芥子呈球形,直徑1~2毫米,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shù)呈暗紅棕色,具細網(wǎng)紋,氣微,研碎后加水濕潤,則產(chǎn)生辛烈的特異臭氣。
生芥子:辛散力強,善于通絡止痛。多用于治療胸悶脅痛,關節(jié)疼痛,癰腫瘡毒。
炒芥子:炒后緩和辛散走竄,避免耗氣傷陰,殺酶保苷,易于粉碎煎出。長于順氣豁痰,多用于痰多咳嗽。
芥子有小毒。
在常規(guī)劑量內(nèi)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超過15g,會有胃不適、惡心,甚至嘔吐等刺激反應。
外敷一般不超過10-15min,時間過長會引起紅腫、水皰。停藥,愈合也較慢。
芥子末誤入眼睛,會引起結(jié)膜水腫。
芥子辛溫走散,耗氣傷陰,MaiGoo健康小編提醒,久咳肺虛及陰虛火旺者忌用。
消化道潰瘍、出血者及皮膚過敏者忌用。
對于沒有白痰、沒有積液的病人,一般不宜使用。對紅腫熱痛辨證為陽證、熱證者不宜內(nèi)服和外敷。
用量不宜過大。
中藥芥子孕婦盡量不要吃,芥子比較刺激。因為在懷孕之后身體的體質(zhì)比較特殊,如果盲目用藥,任何藥物都會存在一定毒性,可能會對胎兒產(chǎn)生不利影響。
《綱目》:“溫中散寒,豁痰利竅。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風冷氣痛,口噤唇緊,消散癰腫、瘀血?!?/span>
《本草省?!罚?/strong>“發(fā)汗散寒,溫中開胃,利氣豁痰,止痛消腫?!?/p>
《分類草藥性》:“消腫毒,止血痢?!?/p>
《日華子》:“治風毒腫及麻痹,醋研敷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貼;心痛,酒醋服之。”
上氣嘔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時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臍下絞痛。(《千金要方》)
感寒無汗:水調(diào)芥子末填臍內(nèi),以熱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簡便單方》)
腹內(nèi)諸氣脹滿:小芥子半升。上搗碎,以生絹袋盛,用好酒五升,浸七日,每于食前,溫一小盞服。(《圣惠方》小芥子酒)
取凈芥子,置炒制容器內(nèi),加熱用文火,炒至淡黃色至深黃色(炒白芥子)或深黃色至棕褐色(炒黃芥子),有爆鳴聲,斷面淺黃色,有香辣氣時即可。用時搗碎。
芥子搗碎后外敷治臃腫瘡毒,最好磨成粉狀。而用于煎湯劑的炒芥子則不用搗碎。
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買購網(wǎng)編輯建議將芥子貯干燥容器內(nèi),密閉,置通風干燥處。
用種子繁殖,春播或秋播。喜溫暖濕潤氣候,較耐干旱,喜陽光,適宜肥沃濕潤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忌瘠薄或低洼、積水地。
播種前,先將種子放在15%食鹽水中浸泡20min,或在30℃溫水中浸泡2-4h,取出,稍晾干,摻倍量細土,進行條播,覆土10cm,稍加鎮(zhèn)壓,澆水。播后約10-15d出苗,苗高15cm左右間苗,株距10-15cm,定苗后,追肥1次,并進行澆水,澆水次數(shù)視土壤干濕程度而定。生長期間忌施過量氮肥,以防枝葉徒長,影響產(chǎn)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