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麥,中藥,是植物小麥干燥輕浮癟瘦的果實。浮小麥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是固表止汗,益氣,除熱,常用于自汗,盜汗,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注意,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浮小麥,中藥名。為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小麥未成熟的穎果,是干燥輕浮癟瘦的果實,水淘浮起者。夏至前后,成熟果實采收后,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干。
浮小麥又叫浮水麥(《本草蒙筌》),浮麥(《綱目》)。
浮小麥:小麥的干癟穎果呈長圓形,兩端略尖。長約7mm,直徑約2.6mm。表面黃白色,皺縮。有時尚帶有未脫凈的外稃與內稃。腹面有一深陷的縱溝,頂端鈍形,帶有淺黃棕色柔毛,另—端成斜尖形,有臍。質硬而脆,易斷,斷面白色,粉性差。無臭,味淡。以粒均勻、輕浮、無雜質為佳。
炒浮小麥:形如浮小麥,表面棕黃色,微有香氣。
小麥與浮小麥均來源于禾本科植物小麥的果實。小麥能代替浮小麥嗎?maigoo編輯提醒,小麥不能代替浮小麥,因為小麥是成熟的種子,體型飽滿較重、入水下沉,食用后具備養(yǎng)心的功效,用于婦女失眠、煩躁不安等癥狀。浮小麥是未成熟的種子,體型干癟較輕、入水漂浮水面,食用后具備益氣、除熱、止汗等功效,用于陽虛自汗或陰虛盜汗等癥狀。
浮小麥的功能與主治主要是固表止汗,益氣,除熱。主要用于氣虛肌表不固,腠理疏松,陽虛自汗或陰虛熱擾,迫津外泄之煩熱盜汗以及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等。西醫(yī)診為多汗、盜汗等證屬久病體虛,正氣不固者。
浮小麥含有淀粉和黏液質成分,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時可引起高血糖癥。另外,maigoo編輯提醒,對小麥過敏者可能也對浮小麥有過敏反應,注意謹慎使用。
買購健康編輯提醒,無汗而煩躁者,表邪汗出、實熱里證者或虛脫汗出者忌用,糖尿病患者慎用。
另外,浮小麥不宜與威靈仙配伍。
氣虛自汗:浮小麥可與黃芪、煅牡蠣、麻黃根等同用,如牡蠣散(《和劑局方》)
盜汗:用浮小麥一抄。煎湯。調防風末6克服。(《衛(wèi)生易簡方》)
臟躁癥:浮小麥30克,甘草15克,大棗10枚。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材料:甘草9克,小麥30克,大棗10克
做法:將小麥、大棗洗凈,甘草洗凈放入鍋內加水煎煮。將甘草連煎2次,然后取2汁混合備用。將小麥、大棗及甘草汁一起放入煲內,煮至小麥大棗熟爛即可。
小貼士: 濕熱內盛者不宜服用。
功效與作用:甘潤滋養(yǎng)。養(yǎng)神寧神。和中緩急。可用于各種神經系統(tǒng)疾病,適宜于心氣不足,陰虛血少、肝氣郁滯所致的臟躁癥,癥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心中煩亂,不能自主,睡眠不寧,記憶力減退,或失眠,盜汗,舌紅苔少等。
產后盜汗:浮小麥15~30克,黃芪10~15克,紅棗10枚,煅牡蠣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體虛盜汗:浮小麥20克,紅棗、烏梅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熱病后盜汗:浮小麥、玉米心各30克。水煎代茶飲,每日1劑,汗多者服用3劑即可。
肺結核盜汗:浮小麥、百部各15克,百合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草蒙筌》:斂虛汗。
《本草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勞熱,婦人勞熱。
《本草匯言》:卓登山氏曰,此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立止。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本經逢原》:浮麥,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浮小麥: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洗凈,撈出,干燥。
炒浮小麥:取凈浮小麥,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棕黃色,取出放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