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中藥名,為植物黑大豆的成熟種子的發(fā)酵加工品。淡豆豉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是解表,除煩,宣發(fā)郁熱。常用于外感表證,熱病煩悶。注意,脾胃虛弱,又易作惡心者慎用。
淡豆豉,中藥名,為植物黑大豆的成熟種子經(jīng)過一定的炮制方法加工而成。
據(jù)《中國藥典》1990年版規(guī)定,淡豆豉的來源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據(jù)maigoo小編了解到,大豆的品種很多,從種皮顏色上可以分為黃豆,黑豆等等。
而古代,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云,“造淡豉法,用黑豆二、三斗......”。
清·張璐《本草逢源》云,“淡豆豉,用黑豆淘凈......”。
可見古代炮制淡豆豉是以黑大豆為原料,而不是泛指大豆。
另外,《全國中藥炮制規(guī)范》也標明,使用豆科植物黑大豆黑色種子為宜。
淡豆豉也叫香豉、淡豉、杜豆豉。
淡豆豉:呈扁橢圓形,表面黑色略皺縮,上附有黃灰色膜狀物,皮松脆,偶有脫落,種仁棕黃色,質(zhì)堅。氣香,味微甜。
炒豆豉:形如淡豆豉,表面有焦斑氣微香。
解表,除煩,宣發(fā)郁熱。
外感表證:淡豆豉辛散輕浮,能疏散表邪,且發(fā)汗解表之力頗為平穩(wěn),無論風寒、風熱表證,皆可配伍使用。
熱病煩悶:淡豆豉辛散苦泄性涼,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熱、除煩。
適用于醫(yī)診為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氣管炎、病毒性肺炎等屬于外感表證者,傳染性紅斑癥(第五疾?。?、手足及口病、回歸熱等屬于邪熱郁胸者。
淡豆豉有微弱的發(fā)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淡豆豉蔥白水的功效:發(fā)汗、解表,止嗽。適用于外感病初起,邪在衛(wèi)分者,癥見惡寒發(fā)熱(或微惡風寒);頭痛、四肢酸痛、苔薄白、脈浮數(shù),或鼻塞、咳嗽等。
淡豆豉蔥白做法:淡豆豉20克,蔥白10根,水適量。蔥白切段,與淡豆豉入鍋,加水煮開后飲用。詳細>>
淡豆豉副作用很小,買購網(wǎng)健康編輯提醒你注意,脾胃虛弱,又易作惡心者慎用;乳少的人不宜服用;寒邪入里,直入三陰經(jīng)者禁用。
內(nèi)服:水煎服,6-12g。
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咽痛等癥:常與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等藥同用,如銀翹散(《溫病條辨》);若風寒感冒初起,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等癥,常配蔥白,如蔥豉湯(《肘后備急方》,簡稱《肘后方》)。
外感熱病,邪熱內(nèi)郁胸中,心中懊惱,煩熱不眠:常與清熱瀉火除煩的梔子同用,如梔子豉湯(《傷寒論》)。
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傷寒論》梔子豉湯)
傷寒暴下及滯痢腹痛: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為再服,不瘥復(fù)作。(《范汪方》鼓薤湯)
斷奶乳脹: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小兒丹毒破作瘡,黃水出:焦炒豉,令煙絕為末,油調(diào)敷之。(姚和眾)
《名醫(yī)別錄》:“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急,兩腳疼冷?!?/span>
《本草綱目》:“下氣,調(diào)中。治傷寒溫毒發(fā)斑,嘔逆?!?/p>
《藥性論》:"治時疾熱病發(fā)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痢腹痛。"
《日華子本草》:"治中毒藥,瘧疾,骨蒸;并治犬咬。"
《珍珠囊》:"去心中懊憹,傷寒頭痛,煩躁。"
《綱目》:"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jīng)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fā)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jié)之義也。"
取黑大豆洗凈。另取桑葉、青蒿加水煎煮,濾過,將煎汁拌入凈大豆中,待湯液被吸盡后,置蒸制容器內(nèi)蒸透取出稍涼置容器內(nèi),用煎過汁的桑葉、青蒿渣覆蓋,在溫度25-28℃,相對濕度80%的條件下,悶至發(fā)酵,長滿黃衣時,取出,去藥渣,加適量水攪拌,撈出,置容器內(nèi),保持溫度50-60℃,悶15-20天,充分發(fā)酵,有香氣逸出時,取出,略蒸,干燥。
淡豆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
炒豆豉:取凈豆豉,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