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韋,中藥材,為植物廬山石韋、石韋或有柄石韋的干燥葉。石韋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是利尿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常用于淋證、肺熱咳喘、血熱出血、崩漏、痢疾、金創(chuàng)、癰疽等。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
石韋,中藥名,為植物廬山石韋、石韋或有柄石韋的干燥葉。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莖和根,曬干或陰干。
石韋又叫,石皮、石葦、石樜、紅背石韋、小葉石韋、石背柳、石偉草、金星草、石蘭、生扯攏、虹霓劍草、石劍、虹霓劍草、金湯匙、肺心草、會全草、石耳朵、蛇舌風、小葉下紅等。
飲片性狀:中藥石韋呈絲條狀。上表面黃綠色或灰褐色,下表面密生紅棕色星狀毛。孢子囊群著生側脈間或下表面布滿孢子囊群葉全緣。葉片革質。氣微,味微澀苦。
廬山石韋:葉片略皺縮,展平后呈披針形,長10-25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耳狀偏斜,全緣,邊緣常向內卷曲;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散布有黑色圓形小凹點;下表面密生紅棕色星狀毛,有的側脈間布滿棕色圓點狀的孢子囊群。葉柄具四棱,長10-20cm,直徑1.5-3mm,略扭曲,有縱槽。葉片革質。氣微,味微澀苦。
石韋:葉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長8-12cm,寬1-3cm。基部楔形,對稱。孢子囊群在側脈間,排列緊密而整齊。葉柄長5-10cm,直徑約1.5mm。
有柄石韋:葉片多卷曲呈筒狀,展平后呈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8cm,寬1-2.5cm。基部楔形,對稱。下表面?zhèn)让}不明顯,布滿孢子囊群。葉柄長3-12cm,直徑約1mm。
廬山石韋: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石韋: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地區(qū)。
有柄石韋:分布于西南及吉林、遼寧、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廣西。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除去根莖,干燥。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洗凈,切段,干燥,篩去細屑。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主要用于淋證、肺熱咳喘、血熱出血、崩漏、痢疾、金創(chuàng)、癰疽等。
適用于醫(yī)診為淋病、泌尿系感染、陰道炎、泌尿系結石、細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宮出血證屬于濕熱者,支氣管哮喘屬于肺熱者。
對呼吸系統(tǒng)的影響:石韋提取物有明顯鎮(zhèn)咳作用。小鼠酚紅法試驗,異芒果苷有祛痰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對流行性感冒桿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這可能與活躍網狀內皮系統(tǒng),促進局部細胞吞噬能力有關。
此外,maigoo小編還了解到,石韋有利尿排石、抗病毒、抗癌作用。
石韋沒什么副作用。但買購健康編輯提醒,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孕婦不能食用,石韋屬寒性,易導致孕婦身體虛寒。經期禁用,經期忌寒,石韋性寒,不宜服用。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研末涂敷。
《別錄》:凡用去黃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療。
《神農本草經》: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本草綱目》: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本經逢原》:石韋,其性寒利,故《本經》治勞熱邪氣,指勞力傷津,癃閉不通之熱邪而言,非虛勞之謂。治妊娠轉胞,同車前煎服。
《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喜陰涼干燥的氣候,生于巖石上。
分株繁殖:3月栽種,栽前選營養(yǎng)葉片較多的老株,連根挖起,每3-4節(jié)剪成1段,放水中浸1晝夜,吸足水分后栽種。應選樹下巖石有苔蘚植物的地主才易栽活。栽時按行株距23-27cm,把苔蘚植物刨開,放入1-2段根莖,用濕潤的腐殖質土壓緊。亦可利用石坎壁栽種,將種苗放在縫隙里,用濕潤的腐殖質土塞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