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廢水
核廢水,一般是指核電站排出的廢水。核電站廢水主要包括主設備和輔助設備排空水、反應堆排放水、第二回路廢水、清洗廢液、離子交換裝置再生廢水和專用洗滌水等,主要為中低放射性廢水。
核污水主要成分
核污水主要成分有鍶-89、鍶-90、銫-137、碘-131、碳-14、钚-239和放射性氚等,即使是“過濾”處理后的核污水,也含有氚、碳14、鈷60、鍶90等難以徹底去除的放射性物質殘留。
1、氚
極微量的氚對人體影響較小,但氚的氧化物能夠最大程度地被肺臟組織和無損傷的皮膚所吸收,產(chǎn)生內照射,會對遺傳、生殖和生長發(fā)育造成嚴重傷害。
2、銫
銫-137具有較強的放射性、揮發(fā)性以及活性,環(huán)境中的銫-137進入人體后容易滯留在全身軟組織,尤其是肌肉中,攝入量過大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
3、碘
放射性碘污染中131碘屬于高毒性核素,進入人體后容易在甲狀腺中積累,損傷甲狀腺細胞,當損傷持續(xù)發(fā)生時,人體會發(fā)生低甲狀腺素血癥,嚴重的甚至導致癌變。另外,未成年人由于甲狀腺代謝比較旺盛,受到的傷害相對比較嚴重。
4、鍶
鍶具有很高的毒性,當大劑量的放射性鍶進入體內時,會引起機體的急性或慢性損傷,因為鍶與鈣的化學性質相似,作為典型的親骨性元素,容易影響骨骼和牙齒的鈣化過程,導致畸變、癌變等,危害骨骼健康。
5、鈷
鈷-60正因為具有極強的輻射性,它能導致人體脫發(fā),會嚴重損害人體血液內的細胞組織,造成白血球減少,引起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再生性障礙貧血癥,嚴重的會使人患上白血病(血癌),甚至死亡。
6、碳
碳-14作為“人類集體輻射劑量的主要貢獻者”,過量的碳-14可以對人體內部化學環(huán)境造成嚴重傷害,它會打斷人體組織的各種原子和分子間的化學鍵,破壞掉人體的DNA,從而誘使發(fā)生癌變。
核廢水排入大海的危害
1、對生態(tài)的危害
核廢水一旦排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yún)^(qū)域。核廢水入海之后,直接對海洋環(huán)境、海洋生物造成放射性污染,間接會導致海洋生物的基因突變,產(chǎn)生無法預估的后果。
2、對人類的危害
容易致癌:放射性物質容易產(chǎn)生破壞細胞的物質,導致癌癥出現(xiàn)。
導致基因突變:核輻射不僅會對受到輻射的這個人產(chǎn)生傷害,還會讓后代發(fā)生基因突變,因此危害較大。
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關節(jié)炎:核輻射還會導致脂質過氧化以及透明質酸降低,從而導致多種疾病出現(xiàn)。
由于這些核素的半衰期都較長,可以達到數(shù)十年至數(shù)千年,它們會直接、間接對攝取到污水的生物造成傷害、并在食物鏈中進行累積,最終通過飲水、食品等進入人體,作用于人體組織和器官,造成傷害及變異。
核污水以后海鮮能吃嗎
當核污水排入大海后,海洋魚類應該是最先受到傷害的,因為碳-14等同位素容易被海洋生物吸收,同時停留在體內。如果人類捕食后食用,對健康將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危害。
處理過的核廢水能喝嗎
放射性廢水經(jīng)過處理后不能用于灌溉園林、補充景觀河流,更不能用于人和動物飲用。廢水處理過后即使達到飲用水標準,也是不能飲用的。
核污水如何處理
1、化學沉淀法
化學沉淀法是將沉淀劑與廢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發(fā)生共沉淀作用的方法。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處理中被除去。化學處理的目的是使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轉移并濃集到小體積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積后的廢水剩余很少的放射性,從而能夠達到排放標準。
2、吸附法
活性炭有很強吸附能力,去除率高,但活性炭再生效率低,處理水質很難達到回用要求,價格貴,應用受到限制。近年來,逐漸開發(fā)出有吸附能力的多種吸附劑材料。有相關研究表明,殼聚糖及其衍生物是重金屬離子的良好吸附劑,殼聚糖樹脂交聯(lián)后,可重復使用多次,吸附容量沒有明顯降低。利用改性的海泡石治理重金屬廢水對 Co、Ag 有很好的吸附能力,處理后廢水中重金屬含量顯著低于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3、蒸發(fā)濃縮
蒸發(fā)濃縮法具有較高的濃縮因子和凈化系數(shù),多用于處理中、高水平放射性廢水。蒸發(fā)法的工作原理是:將放射性廢水送入蒸發(fā)裝置,同時導入加熱蒸汽將水蒸發(fā)成水蒸氣,而放射性核素則留在水中。蒸發(fā)過程中形成的凝結水排放或回用,濃縮液則進一步進行固化處理。
4、膜分離技術
膜技術是處理放射性廢水的比較高效、經(jīng)濟、可靠的方法。由于膜分離技術具有出水水質好、物料無相變、低能耗等特點,膜技術受到了積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