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成藥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中成藥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以中藥材為原料,按照“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配伍組成的具有一定功效和主治范圍的商品藥,其制作工藝有:
1、凈制
凈制效果是提取藥材藥用成分,除去非藥用部分及雜質,讓藥材達到所需程度、標準、同時便于切割、炮制和制劑。不同類型藥材采用凈制工藝不一樣,可采用挑選、風選、水選、剪和切等方式進行。
2、炮炙
炮炙具體是將其洗凈、切制后藥材進行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對藥材經行處理方法。作用是使其藥性、功效、趨勢、歸經和理化等方面發(fā)生一些變化,能起到解毒、抑制偏性、增強療效等效果。
3、切制
切制是指將凈制藥材切成使用于生產的片、塊、段等,但是需要較為全面考慮藥材產地和加工方法及提取工藝等。目的在于利用炮炙等方式提高質量。
4、粉碎
粉碎是將一些比較堅硬、不易切制的藥材制成粉末以后進行提取的一種方法,一些比較貴重藥材進行粉碎以后可以直接入藥。藥物粉碎需要考慮制劑特性,注意粉碎粒度、處分率、溫度、方法等,保障使用于后續(xù)工藝需求。粉碎方法是多樣性的,如:干法粉碎、濕法粉碎、低溫粉碎及微粉粉碎等。
5、提取
提取具體是指將一定溶劑,采用一定方法,將藥材中可溶性物質轉移至溶劑中,溶劑進入藥材細胞組織有溶解其有效成分,這是由藥材轉移到液相中傳質的過程,以擴散為原理基礎。提取分為連續(xù)提取、超聲提取等,提取采用的溶劑可以是水或其他有機溶劑。
6、分離與精制
有時會提取一些較多無效的成分,直接導致濃縮出的膏率過高,可在濃縮前進行恰當的分離和精制,目的是為了達到提高純度。這對中藥片劑的生產工藝而言,有沉降、離心、過濾分離方法,并進行水提醇沉法、酸堿法等精制。
7、濃縮
濃縮一般方法是提取液中部分溶劑,以此獲取較高濃度,常規(guī)有蒸發(fā)實現,也有通過反滲透法、超濾法使藥液濃縮。在實際生產中多數采用沸騰蒸發(fā)來進行藥液濃縮。
8、滅菌
中成藥生產中會有一些中藥是粉碎后直接入藥,在粉碎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細菌。GMP2010實施后,多數企業(yè)開始重視藥品質量細菌處理問題,常用滅菌方法主要有:
(1)干熱滅菌:穿透力弱、溫度不均勻,滅菌的溫度過高,不適用于橡膠、塑料及大部分藥品。
(2)濕熱滅菌:蒸汽比熱強,穿透力也強,易導致蛋白變性,但作用可靠、操作簡單。在制劑生產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但缺點是用時長,散熱慢等問題。
(3)輻射滅菌:用于中藥材殺菌,但是這類殺菌設備費用高,有一些產品殺菌后效果會降低,產生毒性或者發(fā)熱物質,溶液不如固體穩(wěn)定,需注意安全防護和輻射殘留等問題。
(4)微波滅菌:該方法能殺滅微生物和芽孢,適合于液體和固體對固體物料有干燥作用。目前微波滅菌設備研究還不足。對于固體滅菌尋找一種安全,經濟高效的設備是行業(yè)面臨的共性問題。
二、中成藥的制作要注意哪些問題
中成藥的制作過程中,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注意的,包括:
1、煎煮是其生產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按照資料收錄的一些案例可以說明,同樣的煎煮溫度、時間在不同品種的標準中是比較寬松的。另外不同的企業(yè)因提取因素不同而導致參數不同。一般來說,參數應該是一個范圍而非固定的值才合理,因此推到其它等工藝參數,同樣具有合理性。
2、受熱時間的溫度對其質量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以傳統(tǒng)工藝為主,如煎煮后再濃縮與干燥的制作方式和傳統(tǒng)工藝不符,長時間受熱對其效果的影響就不得而知。濃縮、干燥也同樣是其中的軟肋,一種形狀顏色適宜大范圍是很常見的,如偏褐色或黑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受熱溫度過高、時間過長可能是造成顏色偏深趨勢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干燥時間超過10小時以上,影響就會加大。
3、關于中成藥片劑、膠囊顆粒制劑等規(guī)格是否放寬限制,目前由藥企自己定。以復方丹參片為例,藥品標準規(guī)定3種規(guī)格,注冊的實際規(guī)格達到30余種,分別為:片重及每片相當相當于飲片量(2015版《中國藥典》,而2005年版該品種項下無規(guī)格)、每片丹參酮或丹酚酸含量,當然后兩種這樣的表達更為合理,消費者也不可能以重復規(guī)格判斷是否合算而決定購買。如果將重量作為規(guī)格進行的規(guī)定在中成藥標準中也非同行,化學藥口服固體制劑標準只標注每片成分含量而不規(guī)定片重,因此中成藥規(guī)格如何規(guī)定更為合理值的我們思考。
聲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如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明確診斷,遵醫(yī)囑治療,請勿輕信網上建議。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