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評估
(1)血流動力學:生命體征相對平穩(wěn),可耐受俯臥位通氣。
(2)鎮(zhèn)靜狀態(tài):機械通氣患者俯臥位通氣時建議深鎮(zhèn)靜,Richmond躁動-鎮(zhèn)靜評分(RASS)-4至-5分。
(3)人工氣道:確認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管位置,清理氣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4)胃腸道:俯臥位通氣前2h暫停腸內營養(yǎng)的供給,操作前回抽胃內容物,避免過多胃殘余量致反流誤吸;危重型重度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空腸管。
(5)其他:檢查各導管在位通暢,并確認可否暫時夾閉;檢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換;檢查易受壓部位皮膚狀況。
2、物品準備
翻身單(可承擔患者重量且大小合適的單子)、方形與橢圓形泡沫輔料數張、頭枕(軟枕或馬蹄形枕頭)、2~3個圓柱形枕頭、硅膠軟枕數個。
3、患者準備
(1)確定俯臥位通氣翻轉方向:根據儀器設備連接及患者體位反轉的方便性,決定俯臥位的操作是由患者左向右或右向左進行翻轉;
(2)將電極片移至肩臂部,整理監(jiān)護儀各連接導線,并留出足夠長度便于翻轉;
(3)夾閉非緊急管路(如尿管、胃管等),妥善固定各導管,防止滑脫,整理各管路方向與身體縱軸方向一致,并留出足夠長度便于翻轉。
(4)在患者面部顴骨處、雙肩部、胸前區(qū)、髂骨、膝部、小腿部及其他骨隆突俯臥位易受壓處墊上泡沫型減壓敷料或硅膠軟枕。
常見俯臥位通氣翻轉方式主要有三人法、翻身床、五人法和信封法。考慮到俯臥位通氣治療時的安全性與方便性,推薦使用信封法對ARDS患者行俯臥位通氣治療。
第一人:位于床頭,負責呼吸機管路的妥善固定、頭部的安置及發(fā)出口令。
第二人:位于左側床頭,負責監(jiān)護儀導聯(lián)線、左側上身導管的安置。
第三人:位于左側床尾,負責導尿管及左側下半身各類導管的安置。
第四人:位于右側床頭,負責該側靜脈置管及右側上半身各類導管的安置。
第五人:位于右側床尾,負責右側下半身各類導管的安置。
患者生命體征由位于監(jiān)護儀對側的醫(yī)護人員查看。如患者行體外膜肺氧合(ECMO)治療,人力條件允許,建議增加第六人專門負責確認ECMO管道是否在位、通暢,并監(jiān)測ECMO機器運轉情況。
俯臥位后應注意保持人工氣道及血管通路的通暢,避免胸腹部受壓,同時應注意保護易受壓部位,避免壓瘡發(fā)生:
(1)將60 cm×90 cm護理墊分別置于患者胸前及會陰部,吸水面朝向患者皮膚。
(2)將2個圓柱形枕分別置于患者胸部及髂嵴處護理墊上,男性患者注意避開生殖器部位。
(3)將翻身單覆蓋在圓柱形枕頭上,患者雙手置于兩側緊貼身體。
(4)由位于頭側的第一人固定住患者的人工氣道及呼吸機管路,其余4人將患者身上、身下兩層翻身單邊緣對齊,將其同時向上卷翻身單至最緊,固定住患者其他導管。
(5)由第一人發(fā)出口令,并與其他四人同時將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側。
(6)確認患者及管道安全后,聽第一人口令同時將患者翻轉為90°側臥位,然后5人同時將患者(由左向右或右向左)行180°翻轉至俯臥位。
(7)將患者頭偏一側,頭下墊護理墊與減壓枕,留出足夠高度,確保人工氣道通暢,便于吸痰操作;特殊情況如:頸部強直的患者應給予一定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氣管切開的患者需保障頸部懸空,留有操作空間。
(8)確認圓柱形枕位置恰當;整理確認各導管是否在位通暢、導線固定,擺放肢體于功能位。
(1)俯臥位通氣結束后,清理呼吸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2)將患者胸前電極片移至肩臂部。
(3)先由第一人明確人員分工及職責,各自妥善固定好所負責的管路,由第一人發(fā)出口令,其余人員同時將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側,然后將患者轉為側臥位,撤除患者身上的敷料及軟枕,整理好病床,將患者擺放至需要的體位。
(4)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將心電監(jiān)護接至胸前。
(5)整理各管路,重新妥當固定。
(6)清潔顏面部,更換氣管插管固定膠布,進行口腔護理。
目前俯臥位通氣持續(xù)時間尚有爭議,建議不小于12h,但當出現明顯并發(fā)癥時(如惡性心律失?;驀乐匮鲃恿W不穩(wěn)定時)需考慮隨時終止俯臥位通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