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什么
古籍,是指未采用現(xiàn)代印刷技術印制的書籍。
古籍的兩個條件:一是成書時間要在辛亥革命以前,另一個是書籍要有古典裝幀形式,兩者缺一不可。成書在辛亥革命以前,就是在1912年以前制作出版的書籍才可以看作古籍,它是古代書籍制作時間的下限。所謂古典裝幀形式,就是說書記裝幀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裝幀形式。古籍除各種紙質(zhì)文書外,還應包括甲骨、青銅器、竹簡、帛書等等材質(zhì)的文書。
圖書在古代稱作典籍,也叫文獻,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意義。隨著時間的進展,將記事類文件加以編排,供人閱讀,并達到傳播知識經(jīng)驗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圖書,圖書的內(nèi)容日益增多,載體趨向多元,制作技術不斷改進,為了方便閱讀,產(chǎn)生了“簡冊”、“卷軸”、“冊頁”、“線裝書”等不同的裝幀樣式。
古籍的價值
1、文獻價值。古書籍所描述記載的史料非常豐富,是研究古代社會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價值首先體現(xiàn)于它的文獻價值。
2、版本價值。古籍的版本種類很多,一般來說,稿本、舊抄本、古本、初刻本、精刻本以及各類活學本等版本的價值較高。
3、藝術價值。有些古籍字體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較高,如精寫本、寫刻本、精刻本、各種套印本、短版、拱花、版畫等。
4、學術價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錄某一學術領域有獨到見解或較為少見的稿本、寫本、批校本、過錄本等,都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5、文物價值。有些古書,抄寫或刻印年代久遠,流傳又稀少,如宋刊元槧存世不多,無論從紙質(zhì)、墨跡、印刷技能,裝幀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物考古價值。
古籍分類
中國古籍傳統(tǒng)的分類法采用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四部下再細分為四十四類:
經(jīng)部,以儒家經(jīng)典及其釋作為主,例如《御筆詩經(jīng)圖》,也收錄古樂、文字方面的書籍。
史部,主要收錄各種體裁的史書,另納入地理、政書及目錄類圖書。
子部的范圍比較廣,諸子百家、算術、天文、生物、醫(yī)學、軍事、藝術、宗教、占卜、堪輿、命算、筆記、小說、類書等,皆入子部。
集部,則錄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個人著作稱“別集”,集體創(chuàng)作稱“總集”(例如:《六家文選》)。
古籍結(jié)構(gòu)
古籍的結(jié)構(gòu)是指一部具體古籍外在形式和內(nèi)容的各個組成部分,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特定的名稱。
書衣:俗稱書皮,也稱封皮。是為保護書而在書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選用較硬的紙作為書衣的材料,并在書衣上題寫書名。
書簽:用作題寫書名的長方形紙條,一般貼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時還有冊次和題寫人姓名。
書葉:按文稿順序排列的書寫、印制的單張紙葉。
封面:位于護葉之后、所有書葉之前。常鐫刻書名、作者、刊刻時間及地點等項內(nèi)容。
護葉:也稱副葉,用以保護書芯或連接書衣。一般是一張空白紙。在書名葉或前或后。
書芯:指書衣以內(nèi)或未上書皮以前已訂在一起的書冊。
書腦:書芯訂捻、縫線以右的部分。即裝訂時,錐眼訂線的地方。
書背:又稱書脊,與書口相對,上下封皮相隔或連接的部分,相當于書籍的厚薄度。(修復技術規(guī)范2.25)即一書裝訂處的側(cè)面,如同書的脊背,所以稱書脊。
書頭:書籍上端切口處。又稱為書首。
書根:用的術語叫“書腳”,解釋為:書籍下端切口處,亦稱書根。有些古籍在書根上有書名、卷數(shù)、冊數(shù),但書根上這些題名不一定準確,有些是刻板時印上,有些是藏書者自己為方便翻檢、閱讀或者保護而寫上去的,多半是簡名。
書角:天頭和地腳右端。
古籍版別
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籍分為抄寫本、刻印本兩類,抄寫本即人工抄寫的圖書,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圖書。但具體區(qū)分,又有種種不同的版本名稱。
寫刻情形:按照寫刻的不同情情形,可分為祖本、寫本、影寫本、底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繪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修補本、遞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兩截本、石印本、鉛印本等等。
刊刻時代:按照刊刻時代區(qū)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等等。
刻書地域:按照刻書地域分,則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陽本、外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刻書性質(zhì):根據(jù)刻書的性質(zhì),又可區(qū)分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流傳情況:根據(jù)流傳情況和珍貴程度,古籍又可分為足本、節(jié)本、殘本、通行本、稀見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