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雞為什么要叫葫蘆雞
葫蘆雞是陜西省西安市的美食,它的名字來源于其形狀和制作工藝。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將整雞捆扎成葫蘆形,然后進(jìn)行蒸煮和油炸,最終呈現(xiàn)出葫蘆的形狀。因此,葫蘆雞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葫蘆雞的做法和配料
食材:凈嫩母雞、蓮子、蝦仁、雞肝、雞肫、香菇、冬筍、干貝、姜、鹽、味精、料酒。
步驟:
1、將雞宰殺煺毛,去內(nèi)臟,洗凈,放水中漂30分鐘,除凈血污,剁去腳爪,然后投入沸水鍋中煮約30分鐘。
2、取出后,割斷腿骨上的筋,放入蒸盆,注入肉湯1500毫升,以淹沒雞身為度,再加入黃酒、醬油、精鹽。
3、將蔥、姜、桂皮、八角放雞肉上,再入籠用旺火蒸約2小時取出。
4、撿去蔥、姜、桂皮和八角,瀝干水,順脊椎骨將雞剖開。
5、炒鍋放入菜籽油,用旺火燒至八成熱,將雞背向下推入鍋內(nèi),用手勺撥動,炸至金黃色時,撈入漏勺內(nèi)瀝油。
6、將雞的胸部向上,用手掬攏,呈葫蘆形,放入扒盤,上桌時另帶花椒鹽小碟。
制作葫蘆雞的注意事項
在炸雞的時候,起初要用熱油炸,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雞的完整性,隨后再用溫油炸,以便油能深入肉內(nèi),這樣炸出來的雞才好吃。
葫蘆雞的歷史典故
據(jù)傳葫蘆雞始于唐代玄宗禮部尚書韋陟家宴名菜。
有一天,韋陟嚴(yán)命家廚烹制酥嫩的雞肉。第一位廚師采用先清蒸,再油炸的辦法制出,韋陟品嘗后認(rèn)為肉太老,沒有達(dá)到酥嫩的口味標(biāo)準(zhǔn),大為惱火,命家人將這位廚師鞭打五十而致死。
第二位廚師采取先煮,后蒸,再油炸的方法;酥嫩的要求都達(dá)到了,但由于雞經(jīng)過三道工序的折騰,已骨肉分離,成了碎塊。韋陟懷疑家廚偷吃,不容家廚辯說,又命家丁將家廚活活打死。
懾于韋陟的淫威,其他家廚不得不繼續(xù)為其烹飪。第三位家廚接受了上兩次家廚烹制的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在烹制前用細(xì)繩把雞捆扎起來,然后先煮,后蒸,再油炸。這樣烹制出來的雞,不但香醇酥嫩,而且雞身完整似葫蘆。這時,韋陟才滿意。后來人們把用這種方法烹制出來的雞叫作“葫蘆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