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是什么顏色
青白釉,瓷器的一種,俗稱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間的瓷器,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zhèn)當?shù)毓そ持谱鞯?。元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雞頭壺,明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蓮花口燈盞,清代著名的青白釉是乾隆年間的青白釉纏枝蓮大罐。成色原理是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著色元素。
青白瓷的特點
1、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鈣量高,在1300℃高溫下燒制時,釉流動性大,遇有花紋等凹凸處便聚積較厚,這樣,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處顯白,厚處略深,總體效果濃淡相間、瑩潤似玉、十分優(yōu)雅。以此制作茶具,無論杯、碗、盞托,都有一種淡雅的韻致。
2、青白釉釉質(zhì)含鐵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螢,加上燒質(zhì)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nèi)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現(xiàn)出一點淡青色,其余幾乎都是白色,故稱青白釉。也有人將它稱作映青、隱青或罩青。
青白瓷是什么窯
青白釉始見于北宋初期,宋、元兩代在南方極為流行,以景德鎮(zhèn)窯制品最為著名。南宋時,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鎮(zhèn)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窯也均有燒造。宋代景德鎮(zhèn)窯始燒,胎質(zhì)潔白細膩,刻、印暗花。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瓷窯亦都有燒制,形成南方“青白瓷系”。
青白瓷和影青的區(qū)別
1、青白瓷和影青瓷的本質(zhì)差異不大,青白瓷重胎面,胎質(zhì)潔白,光澤感強。影青瓷重釉面,釉面厚實,釉層透明發(fā)亮。另外,影青瓷是由青白瓷發(fā)展而來,但缺少青白瓷擁有的宋代風格特征。
2、青白瓷重胎面,其胎質(zhì)細膩潔白,胎薄卻堅韌,胎釉的顏色分為青白兩色,青中帶白,白中含青。釉面透明且光澤感強。在花紋邊顯現(xiàn)一點淡青暗影,器上的暗雕花紋內(nèi)外都可看見。
3、影青瓷重釉面,它的釉面比青白瓷厚一些,釉層透明發(fā)亮,整體是青藍色玻璃釉面。絕大部分為薄剔而成的透明飛鳳等花紋,這些花紋是透明青釉以高溫燒制而成。存放時間越長,開片也越明顯。
4、青白瓷與影青瓷不同的是,它還保留了宋代的余韻,瓷器刻上的文字、圖案等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特征。影青瓷的前身為青白瓷,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淡青閃黃的釉色最為流行。
青白瓷常見產(chǎn)品造型特征
1、碗:碗是人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谋貍滹嬍秤镁摺K源罂?、深腹,、足為特征。又因時代不同而底足富于變化,有圓底、圈足、平底,實足(又稱圓餅足、假圈足)。
2、盒:盒為生活日用品,由器身和器蓋兩部分構(gòu)成,蓋多微鼓,器身與蓋的高度近似。造型多為圓形,還有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瓜形、果形、花形等。按用途可分鏡盒、藥盒、油盒、香盒以及梳妝用的奩盒。
3、罐:是青白瓷中常見器形,屬盛貯器。以廣口、深腹、平底或圈足為特征,有的配蓋,有的無蓋,但肩上置系,一般紋飾簡單。
4、瓶:瓶為吸水和貯存液體器皿,也是一種陳設用瓷,亦可作貯存器具。一般體形修長、小口、深腹、平底或尖底,或矮圈足,從陶到瓷各地窯場均有燒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