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族銀飾的品種
銀飾是苗族最喜愛的傳統(tǒng)飾物,主要用于婦女的裝飾,品種多樣,分為頭飾、面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等,彼此配合,體現出完美的整體裝飾效果。
銀鳳冠和銀花帽是頭飾中的主要飾品,也是整套銀飾系列之首,素有龍頭鳳尾之美稱,其制作較為復雜,使用的小件飾品少則一百五十余件,多則達兩百余件,價值昂貴。苗族銀飾精致美觀,以貴州省雷山縣和湖南省鳳凰縣的制品為代表,其中雷山縣的銀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鎮(zhèn)的控拜、麻料、烏高。
二、苗族銀飾鍛造工藝
銀飾鍛制是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所有飾件都通過手工制作而成。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捶打、焊接、編結、洗滌等環(huán)節(jié),工藝水平極高。
苗族銀飾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先后經歷了從原始裝飾品到巖石貝殼裝飾品、從植物花卉飾品到金銀飾品的演進歷程,傳承延續(xù)下來,才有了模式和形態(tài)基本定型的銀飾,其品種式樣至今還在不斷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飾品鏈條成為苗族社會演進的象征之一。
苗族銀飾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從品種、圖案設計、花紋構建到制作組裝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對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銀飾作為禮品贈送友人,和藏族的哈達、漢族的珠寶一樣珍貴。
苗族銀飾的創(chuàng)制技藝充分體現了苗族人民聰明能干、智慧機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銀飾潔白可愛、純凈無瑕、質地堅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質的體現。
苗族銀飾長久以來都是在苗族地區(qū)流傳,改革開放后,其開發(fā)前景看好。但是,銀飾鍛打技藝一般是在家庭內部承傳,無法擇優(yōu)而授,原有藝人多已年老,真正能繼承銀飾鍛造這一精湛工藝的并不多,所以這門特色技藝的發(fā)展前景不容樂觀,有必要加強保護工作。
三、苗銀的分類
以黃銅為主的"苗銀"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內,如云南大理市鶴慶縣新華村的銀飾品。鶴慶的銀飾品成分以黃銅為主,部分純銀飾品則是通過其它渠道進入到當地市場。
以白銅為主的"苗銀"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地區(qū),如貴州省凱里市千戶苗寨附近的銀匠村。銀匠村的苗銀飾品成分以白銅為主,通過電鍍、加蠟、上色的工藝處理,形成頗具特色的貴州苗銀飾品。
以紅銅為主的"苗銀"
又名紫銅,具有很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塑性極好,易于熱壓和冷壓力加工,大量用于制造電線、電纜、電刷、電火花專用電蝕銅等要求導電性良好的產品。紅銅的硬度雖較差,但直接經過捶打就能制成各種工具和裝飾品。
聲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