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宦官舍人介紹
人物小結(jié):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戰(zhàn)國時趙國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著名和杰出的歷史人物,一位胸懷廣闊的政治家。
藺相如簡介:
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戰(zhàn)國時趙國上卿,今河北曲陽人,一說山西臨汾人,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人物背景
戰(zhàn)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并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fā)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zhàn)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lǐng)了巴蜀,并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tǒng)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盡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zhàn)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guān)鍵作用的人物。此傳為四人合傳,除廉頗藺相如,還寫了趙奢、李牧,提到了趙括。
由歷代學(xué)者考證可知,藺姓出自韓姓,韓姓出自姬姓,系黃帝后裔。春秋時期,韓氏在晉國一直位列公卿。韓氏一支韓厥玄孫韓康在晉分裂為韓趙魏后為趙國大夫,食采于藺(今山西離石縣),便以封邑為氏,稱藺氏。藺相如就是藺氏立姓早期第一個影響深遠,功績卓著的代表人物。因此要研究藺相如就有必要弄清藺氏早期遷徙路線及原因,了解了藺氏早期遷徙路線及原因,判定藺相如故里是哪里就有了重要依據(jù),就不會被藺相如故里眾說不一的表象所迷惑。
完璧歸趙
戰(zhàn)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的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對趙王說,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要是不答應(yīng)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yīng)吧,又怕上當(dāng)。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guī)е?lsquo;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妃子們?nèi)タ础?br/>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墒菍氂褚呀?jīng)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理直氣壯地對秦王說:“當(dāng)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xiàn)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么能不算數(shù)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dāng)!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F(xiàn)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yīng)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tài)度堅決,只得說:“好!就這么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fā)覺這件事,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想發(fā)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恐怕打不贏。最后,秦王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為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兩塊地方。第二年,秦國又派兵攻占了趙國的石城;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zhàn),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于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見面,互修友好。趙王害怕秦王耍陰招,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頗、藺相如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lǐng)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后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里有瑟,就請你彈一支曲子助助興吧!”趙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御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彈瑟。
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我這里有個缶,請你敲敲缶讓大家高興高興。”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肯答應(yīng)。藺相如又端起缶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就說:“現(xiàn)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yīng),我拼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衛(wèi)看到秦王受到脅迫,慌忙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雙眼,大喝一聲,嚇得侍衛(wèi)連連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興,也只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來趙國的御史,也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敲缶助興。
秦國的大臣們見秦王沒有占便宜,就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地為秦王祝福!”藺相如也不示弱,說:“請秦王拿咸陽為趙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結(jié)束,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勇敢地同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斗爭,挫敗了秦國的圖謀。秦國也知道廉頗率領(lǐng)大軍駐扎在邊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處,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趙國君臣回國。以后,秦、趙間暫時停止了戰(zhàn)爭。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氣,揚言要當(dāng)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后,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里避開。相如的門客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dāng)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樣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zé)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斗起來,那情勢發(fā)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后啊!”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xué)習(xí)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己十分慚愧。于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lǐng)到相如家請罪,并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tài)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