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
幼時隨父讀書,后就學(xué)于鄰村私塾。10余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diǎn),初入門徑。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戰(zhàn)于浙西,全家避亂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饑饉。后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shù)年,21歲時回到家鄉(xiāng)務(wù)農(nóng)。耕作之余,苦讀不輟。同時鉆研篆刻書法。
同治四年(1865)吳昌碩中秀才,曾任江蘇省安東縣(今漣水縣)知縣,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東令”印記之。
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內(nèi)與吳興施酒(季仙)結(jié)婚,浙江歸安縣(今屬吳興縣)菱湖鎮(zhèn)人。結(jié)婚后不久,為了謀生,也為了尋師訪友,求藝術(shù)上的深造,他時常遠(yuǎn)離鄉(xiāng)井經(jīng)年不歸。
光緒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蘇州定居,后來又移居上海,來往于江、浙、滬之間,閱歷代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后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并進(jìn);晚年風(fēng)格突出,篆刻、書法、繪畫三藝精絕,聲名大振,公推藝壇泰斗,成為“后海派”藝術(shù)的開山代表、近代中國藝壇承前啟后的一代巨匠。?
二十二年被舉為安東(今江蘇省連水縣)縣令,到任一個月便辭官南歸。
三十年夏季,與篆刻家葉為銘、丁仁、吳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樓,探討篆刻治印藝術(shù)。
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吳昌碩被推為首任社長,藝名益揚(yáng)。
民國16年十一月(1927年11月6日),吳昌碩突患中風(fēng),十一月初六(1927年11月29日)病逝滬寓,享年84歲。
1933年11月,遷葬于浙江余杭縣塘棲附近超山報慈寺西側(cè)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鄣吳村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吳昌碩紀(jì)念室。
1984年,在遞鋪鎮(zhèn)建吳昌碩紀(jì)念館。
1987年,修復(fù)其在鄣吳村的故居。吳昌碩的繪畫、書法、篆刻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有《缶廬集》。吳昌碩有三子一女,次子吳涵、三子吳東邁均善篆刻書畫。
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xué)顏魯公,繼學(xué)鐘元常;隸書學(xué)漢石刻;篆學(xué)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后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
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cè)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tài),把三種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糅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cè),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fēng)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他的篆刻是從“浙派”入手,后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的影響。成為一代宗師。他的畫起大落,善于留白,或?qū)庆バ?,氣象崢嶸,構(gòu)圖塊面體積感極強(qiáng)。
他的篆書個性極強(qiáng),印中的字饒有筆意,刀融于筆。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現(xiàn)出雄而媚、拙而樸、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的特點(diǎn)。篆刻方面吳昌碩上取鼎彝,下挹秦漢,創(chuàng)造性地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刀法相結(jié)合治印。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麗處顯蒼勁,流暢處見厚樸,往往在不經(jīng)意中見功力。
篆刻作品
《壽山老坑巧色雕獅鈕》、《作了天下事》、《讀遍千古書》、《好學(xué)為?!?、《黑青田》、《一月安東令》、《湖州安吉縣》、《泰山殘石樓》、《園丁生于梅洞長于竹洞》、《暴書》、《千尋竹齋》、《千尋竹齋》3刻、《吳俊卿信印日利長壽》、《安吉吳俊章》、《雷浚》、《鮮鮮霜中菊》、《歸仁里民》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于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yùn)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dú)特畫風(fēng)。
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彼3S米P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qiáng),布局新穎,構(gòu)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shí)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qiáng)烈鮮艷。
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zhì)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shí),但恰恰是舍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xiàn)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 表現(xiàn)形式。
吳昌碩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學(xué)畫較晚,40歲以后方將畫示人。前期得到任頤指點(diǎn),后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服膺于徐渭、朱耷、揚(yáng)州八怪諸畫家的畫藝,從中受惠甚多。
他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diào)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富有情趣,曾有“苦鐵道人梅知己”的詩句,借梅花抒發(fā)憤世疾俗的心情。又喜作蘭花,為突出蘭花潔凈孤高的性格,作畫時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顯得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diǎn)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以寄托感情。
菊花也是他經(jīng)常入畫的題材。他畫菊花或伴以巖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層次分明。晚年較多畫牡丹,花開爛漫,以鮮艷的胭脂紅設(shè)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jīng)常入畫的題材。
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作品色墨并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并加蓋上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對于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見彩圖《歲朝清供圖》(清))。
繪畫作品
《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花卉十二屏風(fēng)》、《梅花》、《花卉四屏》、《牡丹》、《蘭石圖》、《松石圖》、《花卉》2幅、《紫藤圖》、《雜畫冊(之—、二)》、《依樣》、《天香露圖》、《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圖》、《牡丹圖》、《牡丹水仙圖》 、《大富貴》、《佛像圖》、《富貴神仙圖》、《紅梅圖》2幅、《薔薇蘆桔圖》、《秋艷圖》、《三千年結(jié)實(shí)》、《人物》、 《三千年結(jié)實(shí)之桃》、《神仙福壽》、《石梅》、《石竹圖》、《松梅圖》、《歲寒交圖》、《桃石圖》、《瓜果》、《燈下觀書》、《姑蘇絲畫圖》等。
吳昌碩的楷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
中年以后,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shù)十年間,反復(fù)鉆研,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為滿足,參以秦權(quán)銘款、瑯琊臺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體勢筆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自出新意,風(fēng)格獨(dú)特。60歲后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剛?cè)岵?jì)。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lián)。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代表作品:《臨石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