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許多菜肴的烹制方法,都是來自民間,經(jīng)過長期傳承和演變并不斷發(fā)展。如西湖醋魚,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 歷史。它最早是“用活青魚切成大塊,用油灼之,加醬、醋、肉烹之”,以 后改“灼”為蒸;現(xiàn)在則先將活草魚清水餓養(yǎng),使它吐凈泥質(zhì),再用沸水氽 過,最后以各種調(diào)料澆汁烹制。再如金華、義烏一帶出產(chǎn)的“南肉”,南宋 時就已膾炙人口,久享盛譽。現(xiàn)在沿用舊法烹制的“家鄉(xiāng)南肉”、“南肉春 筍”,仍是群眾喜愛的大眾菜肴。
二、浙江飲食風俗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又受到外來影響,從而有所變異。 南宋時,杭城不少飲食店,多是汴京人開設。爆、炒一類烹飪技術(shù),大體上 就是這時從北方傳來的。如烹制鱔魚,原來浙江人習慣用油、醬炒,后來參 考了北方的制法,才改“炒”為“爆”,并配以蒜泥,即成了南料北烹的“生 爆鱔魚”了。其他,如用胡桃、松子作臘八粥、上元夜飲屠蘇酒、育兒的“湯 餅會”等,也都滲入了中原舊俗。
三、多數(shù)飲食風俗,都反映了人們的某種心理狀態(tài),主要是祈求吉祥、 驅(qū)邪消災,祝愿豐收等,其中以食品的諧音、諧意、象形、雙關語等方式, 象征喜慶、得福、祥瑞、興旺最為普遍。如“年年有余(魚)”、“討聰明 (清明)”、“年年高(年糕)”“節(jié)節(jié)甜(甘蔗)”、“早生貴子(紅棗、 花生、桂圓、荔枝)”等等。為孕婦催生,用“快便肉”,肉要切得端正、 四方;祝老人長壽,用“長壽面”,面條煮時、食時不折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