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50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qū)分別有37、7、4、2個(gè),分別占各區(qū)域城市總數(shù)的42.5%、8.8%、4.2%、5.9%;一二三四線分別有4、27、16、3個(gè),分別占一二三四線城市總數(shù)的100.0%、77.1%、19.8%、1.7%;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分別有21、7、3、3、2個(gè),分別占各區(qū)域城市總數(shù)的80.8%、77.8%、21.4%、12%、12.5%,其中長三角城市群進(jìn)入前50的城市數(shù)量較2022年增加2個(gè)。
在人才凈流入方面,2023年,東部人才凈流入占比小幅下降,西部、東北部人才凈流入占比有所回升,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3.5%、-6.7%、-4.1%、-2.6%,顯現(xiàn)出東部人才依舊持續(xù)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xù)凈流出的態(tài)勢。
排序 | 城市 | 排序 | 城市 |
1 | 北京 | 51 | 呼和浩特 |
2 | 上海 | 52 | 濰坊 |
3 | 深圳 | 53 | 鄂爾多斯 |
4 | 廣州 | 54 | 淄博 |
5 | 杭州 | 55 | 貴陽 |
6 | 成都 | 56 | 包頭 |
7 | 南京 | 57 | 廊坊 |
8 | 蘇州 | 58 | 麗水 |
9 | 武漢 | 59 | 太原 |
10 | 無錫 | 60 | 株洲 |
11 | 青島 | 61 | 唐山 |
12 | 濟(jì)南 | 62 | 烏魯木齊 |
13 | 長沙 | 63 | 徐州 |
14 | 寧波 | 64 | 拉薩 |
15 | 天津 | 65 | 鹽城 |
16 | 合肥 | 66 | 克拉瑪依 |
17 | 廈門 | 67 | ???/td> |
18 | 佛山 | 68 | 綿陽 |
19 | 常州 | 69 | 江門 |
20 | 嘉興 | 70 | 南寧 |
21 | 東莞 | 71 | 德陽 |
22 | 珠海 | 72 | 長春 |
23 | 紹興 | 73 | 臨沂 |
24 | 西安 | 74 | 淮安 |
25 | 溫州 | 75 | 宜賓 |
26 | 金華 | 76 | 眉山 |
27 | 重慶 | 77 | 洛陽 |
28 | 鄭州 | 78 | 烏海 |
29 | 湖州 | 79 | 攀枝花 |
30 | 臺(tái)州 | 80 | 宣城 |
31 | 南通 | 81 | 三亞 |
32 | 沈陽 | 82 | 玉溪 |
33 | 福州 | 83 | 嘉峪關(guān) |
34 | 舟山 | 84 | 宜昌 |
35 | 煙臺(tái) | 85 | 咸陽 |
36 | 南昌 | 86 | 瀘州 |
37 | 大連 | 87 | 保定 |
38 | 中山 | 88 | 連云港 |
39 | 石家莊 | 89 | 湘潭 |
40 | 昆明 | 90 | 漳州 |
41 | 揚(yáng)州 | 91 | 樂山 |
42 | 鎮(zhèn)江 | 92 | 蘭州 |
43 | 惠州 | 93 | 景德鎮(zhèn) |
44 | 泉州 | 94 | 滁州 |
45 | 東營 | 95 | 日喀則 |
46 | 蕪湖 | 96 | 寧德 |
47 | 泰州 | 97 | 新余 |
48 | 威海 | 98 | 銀川 |
49 | 馬鞍山 | 99 | 莆田 |
50 | 衢州 | 100 | 日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