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五方人民》稱“東南之人食水產(chǎn)……魚、蛤、螺以為珍品,不覺其腥臊也?!表樀卖~生,遠近馳名,其又以龍江人吃魚生為最早。魚生宜用清水躉養(yǎng)數(shù)天的瘦身、餓肚的鮮魚,去血去皮取肉切成薄片,備以姜、蔥、蕎頭、洋蔥頭、蘿卜等切成細絲,輔以燒枝、炒花生,澆些許油、鹽或醬油,然后同桌吃飯之人一起用手中的筷子撈起(拌勻),寓意“風生水起”,遂成為龍江一道很有名的“意頭菜”。
“東頭燒肉”,在上世紀70年代誕生于龍江里海片區(qū),是當?shù)鼐用裎崭鞯責i工藝,經(jīng)過反復調(diào)試制作,摸索出一條獨特的制作工藝,憑借考究的選材和特別的烤制手法以及嚴謹?shù)墓ば蛄鞒蹋銎飞n味香,皮脆不韌,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由于這些燒肉初時集中在東頭市場銷售,形成“東頭燒肉”的品牌。更因其“鴻運當頭”、“紅皮猛壯”的寓意,在春節(jié)、清明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筵席活動傷,更是必不可少的應節(jié)食品。
順德龍江集北,是廣州和四鄉(xiāng)食客覓食的必到之地,這里的招牌美食是水蛇粥。在集北水蛇粥食街的兩邊,一溜都是水蛇粥店;可謂名副其實的水蛇粥城。這些粥店都有一定的規(guī)模,最大的可以擺四五十張大桌,供500多人進餐,最少的也有二三十張桌。據(jù)最早開水蛇粥店的醉記老板介紹,這里的水蛇粥都是即點即做,客人在蛇籠中挑選好蛇后,送到廚房即煮,買多少水蛇煮多少粥都是顧客自便。這里的蛇有三種規(guī)格,除水蛇外還有其他蛇可供選擇。粥城內(nèi)還有粉面、油菜等供應,也可以把挑選購買的蛇做成椒鹽蛇碌、白灼蛇等。
龍江拆魚羹是一道由鯇魚,油,姜片等食材制成的美食。龍江人做魚不但能把魚松做成原條魚的樣子,也可以將魚肉去骨后做成魚羹,輔以絲瓜絲、檸檬絲等,入口爽滑、甘香清甜、非湯非粥,既可作主食也可作輔食,是為龍江吃魚文化的一絕。
龍江人做菜有兩絕,一絕為浸魚,一絕為浸白切雞,浸魚和浸雞都講究火候,都做到僅熟即可,從而成就了龍江人除吃魚外的最大愛好,特別是大擺宴席和平常待客之時,更是無白切雞不成宴了。龍江雞肉色潔白皮帶黃油,具有蔥油香味,蔥段打花鑲邊,食時佐以芥末醬或特制醬油,保持了雞肉的鮮美、原汁原味,食之別有風味。
鰣魚俗名三鯬,因其魚肉質(zhì)細嫩,味道甘美,是淡水魚中的極品?!案手褡詈檬泅堲~,海目山前味不如。絲網(wǎng)肯教鱗片損,玉盤那得燴香余”這是清代屈大均吃過左灘鹽油蒸三鯬即興而作的一首詩。每到夏天三鯬魚繁殖期時,就會成群結隊從珠江口溯江而上,沿途排精產(chǎn)卵,然后在返回大海途中途經(jīng)甘竹灘時,由于這里水流高瀉,泡沫飛揚,氧氣充足,于是在這里嬉戲流連,結果成就了龍江甘竹灘一帶人們的盤中美食。
龍江人吃魚的菜譜超過百款,有一種做法是將鯪魚肉剁爛,攪成膠狀,稱魚松,然后用慢火將魚松煎成金黃色的魚餅,其味香濃,是佐餐的佳品。其中最集大成者是釀鯪魚。整條鯪魚看似是原條鯪魚,實際是除外表外,里面都是魚松釀進去的,這其中的技巧,只有龍江的廚師能手才能做得出來,讓人見之不忍動筷,動筷又停不了筷。
龍江是水鄉(xiāng),歷史以來就是產(chǎn)蜆之區(qū),在龍江農(nóng)家菜內(nèi)別具特色的就是蜆肉的制作。蜆肉加入姜汁、糖和少量的酒、鹽,用油爆干后,再輔以蕎菜、酸菜、臘肉同炒便成,更有創(chuàng)意的是龍江人發(fā)明了用生菜包著來吃,名為“生菜包”(生財包),寓意好,又別有風味。
網(wǎng)游春卷是龍江最具傳統(tǒng)的一道特色菜,也是體現(xiàn)龍江人智慧最為淋漓盡致的一道地方菜。原起源于當時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龍江人將豬網(wǎng)油、雞下水等食材發(fā)揮創(chuàng)意,精彩出品的一道既可自家食用,也可待客的美味佳肴?,F(xiàn)已成為龍江人追憶過去歲月、感恩現(xiàn)在美好生活的一道懷舊菜。
原只蒸釀齋椒這道菜有三大特色,一是原只,有別于常見的半只;二是釀的是齋料,主要是黃豆芽、韭菜等,有別于一般的釀魚肉;三是做法是蒸,有別于平常的煎釀辣椒。于是成就了一道辣而不膩、“有料"而又不上火的龍江地道菜。
聲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內(nèi)容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wǎng)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開心娛樂,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