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讓禪師(677年-744年),俗姓杜,金州安康(今陜西安康)人。唐佛教禪宗高僧。懷讓于唐先天二年(713)往南岳般若觀音臺,弘揚慧能學說,開南岳一系,世稱“南岳懷讓”。懷讓一生忠實繼承慧能衣缽,主張“心性本靜,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強調(diào)“以無念為宗”和“心即是佛”,自稱“頓悟法門”,又叫“頓門”,其宗旨“凈心、自悟”四字。
扶猛(生卒年不詳),字宗略,上甲黃土(西魏原置清陽郡,北周改為黃土郡,后改為黃土縣,在今陜西旬陽縣東漢江南岸,保定三年,移治今蜀河鎮(zhèn))人,北周將領,安康十大歷史名人之一。扶猛在侯景叛亂時擁眾自守。投降西魏后,隨從賀若敦征討信州,擊敗信州刺史向鎮(zhèn)侯,進入白帝城,又與賀若敦擊敗譙淹。又再次討平信州蠻的反叛。又在汶陽擊破蠻帥文子榮。南陳進攻湘州時,扶猛又跟從賀若敦赴援,跟從田弘擊破漢南諸蠻。
沈尹默(1883年-1971年6月1日),字中、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出生于陜西興安府漢陰廳〈今陜西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zhèn)民主街〉。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早年留學日本,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平大學校長、輔仁大學教授,《新青年》雜志編委。與兄長沈士遠、弟沈兼士合稱“北大三沈”。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沈北吳”之說。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兩巨匠”。
廖乾五(1886年2月18日-1930年9月3日),原名正元,又名華龍,化名劉省三,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八仙鎮(zhèn)龍門人,安康歷史上有名的人物。1922年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優(yōu)秀的政治、軍事干部。歷任中共漢口地委委員,“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黨代表,國民革命軍第4軍政治部主任、黨代表,革命委員會宣傳委員會委員,總政治部秘書長,20軍黨代表,中共湖南省軍委書記。
沈啟賢(1911年6月-2010年1月24日),陜西省漢陰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參謀長、中朝人民空軍聯(lián)合司令部參謀長,南京軍事學院空軍系副主任、主任,空軍學院副院長,空軍軍政干部學校校長等職,參加了抗美援朝,為空軍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指揮和參謀人才,為部隊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錢鼎(1884年-1911年),陜西省白河縣人,中國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陜西辛亥革命中最主要領導人之一。1907年進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深造。1909年投身陜西新軍并在保定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任陜西新軍一標三營督隊官。1911年辛亥革命陜西起義爆發(fā),錢鼎從大局出發(fā)邀薦張鳳翙為大統(tǒng)領,自己被大眾公舉為陜西起義軍副統(tǒng)領。同年底在渭南遭受敵對勢力反撲不幸遇難。
李遷哲(510年-574年),字孝彥,南北朝安康(今漢陰)人。安康著名歷史人物。西魏、北周重要將領。父親李元真,出仕南梁,歷任東宮左衛(wèi)率、東梁、衡二州刺史、散騎常侍,沌陽侯。李遷哲初仕南梁,后被西魏所俘,自此為西魏效力。北周建立后,繼續(xù)為北周效力。建德三年,卒于襄陽,贈金州總管,謚號壯武。
李襲志(生卒年不詳),字重光,金州安康(今陜西石泉縣)人。隋末唐初大臣,北周信州總管李遷哲之孫,隋朝臺州刺史李敬猷之子。出身隴西李氏,初仕隋朝,任始安郡丞。隋末戰(zhàn)亂,募兵堅守始安郡,打退蕭銑、林士弘、曹武徹等割據(jù)勢力。唐朝消滅蕭銑后,策動嶺南六十余州郡歸順唐朝,授任桂州總管,遷上柱國、江州都督,平定輔公祏叛亂。遷桂州都督,政治清明,嶺南安定。以光祿大夫、汾州刺史之職退休,卒于家中。
李襲譽(生卒年不詳),字茂實,金州安康(今陜西安康)人。李襲志之弟,機敏而有見識。出仕隋朝任冠軍府司兵。唐高祖李淵平定長安后,召入朝廷授任太府少卿、安康郡公。唐太宗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時,授任潞州總管。多次升遷至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在任期間任免了很多官員。后召入朝廷任太府卿。后升任涼州總管,改任同州刺史。在涼州因私憤用杖刑打死番禾丞劉武而獲罪,廢為平民,流放泉州,去世。
陳樹藩(1885年-1949年11月2日),字柏森,陜西安康人,民國皖系軍閥,曾任陜西督軍。1905年入陜西陸軍小學,第二年被保送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讀炮科。1910年畢業(yè)返陜,被分配到陜西陸軍第三十九混成協(xié)炮兵營當排長,不久調(diào)任軍械官。1911年10月22日參加西安起義。民國成立后,任獨立混成第四旅旅長。1949年11月2日,在杭州病逝。